從地理上來講,魏國此時打蜀漢,怎麽打?從長安打漢中?那邊有魏延馬超。荊州進軍,那不是和吳沖突了嘛?劉備曾派使臣去見曹丕,希望曹丕從荊州江夏以及東部進攻孫權。如果孫權聽了劉曄的建議,孫權很難抵抗多路進攻。歷史有可能會被改寫。
所以說呂蒙毫無戰略大局,不打關羽,讓關羽頂在東吳前面可以減輕東吳多少壓力!畢竟魏才是最強的。
夷陵之戰結束,三國以暫告壹段落。實際已經壹統了。吳蜀土崩瓦解,四代結仇,永無休好的可能。只是在多壹點時間給諸葛亮司馬懿鬥智鬥勇了。曹魏政權卻始終無法撼動。
不要拿演義當歷史,火燒七百裏連營根本沒有的事,當時劉備兵五萬左右,進攻中沿路關口要守衛分兵。到夷陵只有四萬,被火燒損失壹萬左右,並無大敗,劉備還準備進攻,結果生病了。就退兵了。病情加重,到白帝城就不行了。當時六十二歲也是高壽了。
孫權壓根沒有想過把荊州還給劉備作為停戰條件,沒有任何史料支持這個觀點。 荊州本來就是孫權借給劉備的,荊州的所有權是歸孫權所有的,這是孫劉雙方都承認的事。
因為之前預計吳國會敗,屯兵準備打吳國了,況且蜀國荊州丟了之後和魏國主要接壤就剩漢中了,而蜀漢大本營在益州,即使拿下漢中壹時間也拿不下益州,耗時太長,變化太多。劉曄的建議曹丕如果全聽進去那曹魏將會取得巨大的戰略優勢,很有可能壹舉吞並孫吳,並且能對蜀漢進壹步進行壓制,很有可能加快全國壹統的步伐。曹魏的北邊也有烏桓人,還有遼東的公孫氏對曹魏壹向時降時叛,也並不太平,就算是曹魏內部,在徐州及青州壹帶,藏霸及孫觀等勢力仍然處於半獨立狀態,並不完全讓曹丕放心。
魏軍要入川只有兩個途徑,壹,由荊州軍事重鎮江陵(即荊州治所南郡)沿長江而上拿下蜀漢控制的軍事重鎮魚腹(後劉備改為永安,即現在的重慶);二,由長安出進攻蜀另壹個軍事重鎮漢中,再由漢中入川。第壹條路在襄樊之戰後,江陵已回到東吳手中,夷陵之戰蜀吳雙方駐軍離江陵不遠,江陵是兩方進攻和防守的要點,而且魏能進攻江陵的跳板是荊州北部曹魏控制的襄陽和樊城,但這兩城壹是剛經歷襄樊之戰,二是爭奪江陵會形成三方混戰局面,不實際。第二條路更不實際,雖然劉備盡起川兵攻吳,但魏延經營漢中已有近兩年,新築二城,據險而守,且本就駐有重兵以防曹魏雍涼軍團,魏延駐防漢中十年,漢中固若金湯,曹魏在魏延駐防漢中期間未曾打過漢中的念頭。相差進攻蜀漢,趁東吳主力在西部荊州,曹魏可以從揚州壽春進攻東吳須濡、廬江等中部郡縣,這種情況下,打蜀還是打吳,壹目了然。
子不類父,如果曹操在世,肯定出兵伐吳,這是曹魏統壹全國的第二次良機,第壹次肯定是赤壁之戰,以曹魏當時的實力,如果聯蜀伐吳,蜀漢取荊州,曹魏直取東吳大本營,孫權必亡,完全可以搶到大半個東吳,此時曹魏會擁有至少10個州,大漢當時***13州,此時天下唯剩蜀漢,最多占有3個州,只要不出意外,統壹全國是早晚的事。 可惜曹丕無能,不知曹丕死後,有何面目去見曹丞相?
曹丕是錯了,蜀吳大戰的時候,應該和劉備壹起打吳國,第壹吳國的實力比蜀國強,如果可以先滅吳,蜀國是擋不住魏國統壹的步伐的,而且當時蜀攻其外,魏攻其內,吳國必亡。
魏攻蜀,吳救是以德報怨,這樣壹來可以感動蜀國壹部分人,修補吳蜀聯盟的裂痕,將大大不利於魏。當然最根本還是救蜀如救吳自己。既然如此,吳必全力相救。 魏攻吳,雖然救吳如救蜀,但因劉備的死導致蜀的內部對救與不救產生爭論,甚至鬥爭。最終即便救也可能耽誤壹定的時間,由於內部思想不統壹或導致救的力度與速度和想象相差甚遠。 從軍事角度看,這樣對魏最有利。從政治角度看,攻吳可以打著替蜀報仇的幌子,蜀國救就是以怨報德,師出無名。魏攻吳與攻蜀的差別大致就是這樣。
只能說東吳方面有戰術無戰略,江東都是器小無格局之輩。關羽水淹七軍,活捉於禁後,曹操到處調兵,徐晃帥新兵趕去救援,張遼部也在調動的路上。而關羽由於兵力短缺不可能擴大戰果。最多是攻取襄陽,樊城,與曹軍隔漢江對峙,南陽都過不了。所以曹軍主力被調動到關中跟荊州方向。這個時候孫權但凡有壹點戰略意識,就會在曹軍主力調離之際全力攻取淮南。等曹軍反應過來,東吳水軍已控制淮河防線,淮南之地盡落東吳掌控之中。
吳國偷襲荊州是非常愚蠢的戰略失誤。關羽侵攻襄樊,是天下大變的絕好時機。吳國要麽配合關羽作戰,要麽繼續北上攻打合肥。都會對魏國造成非常大的威脅,劉備也可以和馬超或張飛等分別進攻隴西和陳倉,這樣四路大軍壹齊出擊,魏國有崩潰的可能。吳蜀兩弱對抗壹強,只要能把強者推翻,兩弱至少分別有壹半可能生存。然而自相攻擊,彼此就再無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