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子因看人殺鴨感染鸚鵡熱。醫生提醒,經常密切接觸禽類的人屬於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高危人群。愛鳥人士要註意保持養鳥環境的清潔。浙江女子因看人殺鴨感染鸚鵡熱。
浙江女人看人家殺感染鸚鵡熱的鴨子都能得病1。這是怎麽回事?
年近50歲的耿女士住在浙江省中北部的農村地區。最近,她突然變得虛弱,無法行走,並伴有嚴重的幹咳和發燒。她的體溫達到了39.2攝氏度。耿大姐去了當地醫院,治療了幾天也不見好轉,就轉診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
耿女士趕到急診室時,胸悶氣短明顯。感染性疾病科介紹,患者起病急,肺部進展快,肺葉病變,氧合低下,符合“重癥肺炎”。
但奇怪的是,入院後相關的常規檢查,包括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體等檢查,都是陰性。雖然經過經驗性抗感染治療,輔以高流量吸氧,但幾天後復查肺部CT,肺部病變明顯改善。
進壹步詳細詢問病史,終於查出原因:耿大姐在發病前10天左右曾觀看人宰鴨,並停留時間較短...她有活禽接觸史,所以她必須警惕人和動物可能生病的可能性。
不出所料,肺泡灌洗液中宏基因的二代測序(mNGS)結果,檢測出鸚鵡熱衣原體的核酸序列,耿姐姐最終被確診為“鸚鵡熱”。
潘主任介紹,鸚鵡熱又稱“鳥瘟”,是由攜帶鸚鵡熱衣原體的鳥、鴨傳染給人的。首次發現該病多見於鸚鵡愛好者,故命名為鸚鵡熱。
近年國外相關文獻報道,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約占社區獲得性肺炎的1%,需要引起大家的警惕。鸚鵡熱衣原體肺炎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如高熱、寒戰、劇烈頭痛、肌痛、幹咳、呼吸困難、胃腸道反應等,易累及肺外器官,甚至危及生命。據報道,浙江麗水壹名患者近日因治療無效死亡。
治療鸚鵡熱衣原體感染,首選四環素類,其次是大環內酯類。療程至少10-14天,延長療程至2-3周可減少復發。
醫生提醒,經常密切接觸鳥類和禽類的人屬於鸚鵡熱衣原體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愛鳥人士應註意保持養鳥環境的‘衛生’,每天清潔鳥籠,清理糞便時戴口罩和手套,提倡應用‘濕式作業’,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到空氣中被吸入人體而被感染;買活禽要保持距離,吃的時候要徹底煮熟。如果鳥類出現鸚鵡熱癥狀,應立即隔離,病鳥應及時治療。如果人有相應的癥狀,應立即就醫。
265438年10月5日,浙江女子因看人殺鴨感染鸚鵡熱。據浙江省麗水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自2021年9月9日報告首例鸚鵡熱病例以來,麗水市已發現並報告7例。經實驗室宏基因檢測,確診鸚鵡熱6例,臨床診斷1例。這也是麗水市首次報告鸚鵡熱病例。經治療,截至6月5日10,治愈出院5例;1例臨床癥狀消失,但仍留院觀察;另有1例死亡。
今年7月底,長沙縣的羅愛芳(化名)突然出現發熱、咳嗽癥狀,最高體溫達到465438±0℃。他生命垂危,被轉到湖南省人民醫院呼吸和重癥醫學科(RICU)。經過診斷,醫生發現羅愛芳感染了鸚鵡熱衣原體,而她患上鸚鵡熱的真正元兇是家裏養的家禽。患者家屬說,家裏有十幾只雞鴨,都是他們養的,經常需要清理他們的糞便,但她沒有戴口罩和手套的習慣。經過治療,羅愛芳於8月8日出院。
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RICU)副主任醫師曹駿介紹,“鸚鵡熱”又稱鳥飼病,是壹種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由鸚鵡感染,最終傳染給人類。
人們發現,鴿子、金絲雀、愛情鳥、紅雀甚至雞、鴨和其他鳥類和家禽都可以傳播。
曹駿提醒,在飼養家禽的過程中,壹定要註意衛生,做好戴口罩、規範洗手等防護措施,防止吸入幹燥的家禽糞便和粉塵。
核心提示:
1,鸚鵡熱是壹種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傳染病,最初發現多見於鸚鵡愛好者,故命名為鸚鵡熱。目前在中國大陸尚未納入法定傳染病管理。不過,根據香港法例,鸚鵡熱是壹種須呈報的傳染病。
2.鸚鵡熱衣原體侵入人體後,潛伏期通常為7-15天,從3天到45天不等。最重要的是,感染者咳出的痰對他人也有傳染性,是傳染源之壹。所以鸚鵡熱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患者要隔離,醫院工作人員也要註意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