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蒸肉,妳不得不想到洛寧;提起洛寧,妳又不可忽略蒸肉。
蒸肉是壹種情懷。百度百科上這樣介紹道:“洛寧蒸肉是河南洛寧乃至豫西傳統名吃之壹。由來已久。洛寧蒸肉由豬肉片、大蔥、粉條(地瓜粉條最好)、面醬、調料、面粉(玉米面粉最佳)攪拌,籠蒸而成、底部有壹塊圓形面餅是秘制而成。味香色澤,在這裏即是節日盛饌,也是待客佳品。洛寧蒸肉,食之香而不膩,余味無窮。多為家做自食。”這樣的介紹語在網上還可以找到不少,很誘人的文字,很讓人垂涎的美食。可是對於土生土長的自己來說,只有吃到記憶裏的洛寧蒸肉才是最美味的。記憶裏的蒸肉出自於奶奶勤勞的雙手,她的手胖胖的卻很粗糙,可以烹調出世間最美味的菜肴,那是壹籠用心做的用愛澆灌而成的蒸肉,我很想念它的味道,可是奶奶卻臥病在床,再也不會吃到她親手做的了。
這是壹篇美食推薦的文章,我卻快要寫跑題了。言歸正傳,下面是我對於家鄉蒸肉最真誠最實在的推薦。
洛寧蒸肉是洛寧的獨特吃食,也是壹種富有地方風味的民俗文化。
據傳宋朝時洛寧有個朱姓縣官,此人貪汙受賄,致使民不聊生,老百姓對他無可奈何。當時,衙門外壹個飯館的師傅體察民情,想出壹種吃食叫“繩綁捆豬吃”,“豬”即暗諷“朱”的意思。他把豬肉切成片,剁成末,用薄面皮包住後纏上粉條,粉條即繩子,意為把“朱”繩捆索綁,剁成肉醬。消息傳出,百姓心花怒放,都想去啃“朱”幾口,出出心中悶氣。就這樣,壹傳十,十傳百,這家餐館生意興旺。壹天,朱縣官也來吃“繩綁”,飯館師傅忙抓壹把面撒在其上,蓋上籠蒸。因為味香撲鼻,縣官就問籠中是什麽吃食,師傅說是蒸肉,饞得縣官直流口水,大叫:“快快,把籠揭開,讓老爺吃點蒸肉!”這次,朱縣官吃了大半篦子蒸肉,之後又天天來吃。後來,他聽說這蒸肉的暗喻之意後,壹氣死在衙門裏。此後,蒸肉慢慢流傳,成為洛寧的獨特小吃。
2009年,洛寧蒸肉制作技藝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它在上海世博會亮相,成為世博會的壹道風味獨特的美食,受到海內外人士壹致好評。
洛寧蒸肉早已成了洛寧人的標誌,當代著名作家張宇曾經寫道:“在河南洛寧縣,可以說從古到今,從人們記事起,或者說從舊中國到新中國,再到改革開放的二十壹世紀的今天,從上到下,或者說從貧困農村老百姓的莊稼小院,到縣城的大酒店裏,只要來了客人,特別是尊貴的遠客,當地人都會給妳上壹道菜——洛寧蒸肉,然後馬上就會給妳細講它的妙處和來歷……”
來洛寧品蒸肉文化,享舌尖美味,讓自己感受壹下豫西獨特的飲食文化。
精選粉條
用開水漿粉條涼透
搟面皮
開水燙肉去腥油
大蔥切段
粉條拌甜面醬
拌勻
撒料
蔥肉抹醬
撒面
拌玉米面和白面
上籠
上籠完畢
上大火
即將出籠
出鍋
壹籠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就制作好了。也許是這些東西混合了壹起的作用,蒸熟之後肉的腥味沒有了,卻把自己的香味漬隱在粉條兒和大蔥裏。而面粉不見了,它們早早就粘在菜身上,起到了間隔和調劑的作用。這時候可以吃粉條兒,當然也可以專門吃肉塊子,也是別有壹種味道。這些,說起來好像也並不復雜,但是如果妳親自動手把握起來,在各個環節分寸之間還會發現許多學問。
我想我們洛寧老輩人壹定是受到了蒸野菜的啟發,把這種野菜細吃的道理運用到做肉菜上,就成了西菜野吃,於是就在粗細之間偶然悟到了美味的境界。當然,我壹直覺得主要是因為窮,人們買不起那麽多肉,不舍得吃那麽多肉,才發明了這洛寧蒸肉。看起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相通的,只要認真把握就能夠領略到人生的妙處。洛寧人因為貧窮,窮吃細講究了壹下,壹不小心同樣也走到了追求美味的至高境界。
以前看過壹本書,陳大咖的《不過壹碗人間煙火》。書中有壹段我特別喜歡的話,他言:人生在世,無非“吃喝”二字。將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還要有壹顆浸透人間煙火的心。的確,飲食不是僅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內心的壹種滿足。
人生苦短,酸甜苦辣,人生百味。擁有壹顆享受生活的心去發現美食,發現那些讓味蕾心動的東西,而洛寧蒸肉就是會讓妳回味無窮的美食。
洛寧蒸肉是洛寧的文化自信,是代表洛寧的壹張名片。作為洛寧人,我有義務更有責任去傳承洛寧這道美食文化,讓洛寧蒸肉走出家門,走向世界。
無論走到哪裏,也不忘那壹籠人間煙火,無論身處何地,也會記住記憶中蒸肉的味道,歷久彌新,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