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傑地靈的驪山,不僅為中華民族留下了極其豐富而珍貴的秦、遺跡,也為中國培育出了絢麗多彩的石榴文化之花。石榴文化在中國的產生、發展和成熟,體現了“取國外名花,成就國內偉業”的寓意,表現了歷代陜西人民對美好吉祥事物的喜愛和向往,激發了臨潼人民對現代文化生活的渴望和追求。中國石榴正宗臨潼,是中國石榴文化的發源地。
文獻記錄
石榴種植三秦起源於漢代。有關文獻記載了西漢張騫從西域帶回石榴籽的史實。
西晉張華《博物誌》雲:“錢下西洋,得土林安石石榴種。”(圖林是梵文石榴的音譯)
西晉陸機《與兄》曰:“張騫作異國十八年,得土林庵壹石榴。"
王銘的《方群譜》說:“石榴發源於圖林安史國,錢使西域,歸其種。”
陳清《花鏡》雲:“石榴實為安史之國,由韓、張騫帶回中國,故名安石榴。”
張騫的石榴籽從絲綢之路傳入內地,最早在當時的帝都長安上林苑和驪山溫泉宮種植。據漢代上林統帥於淵說,當時上林苑種植的奇花異草有3000種,其中就有“石榴十株”。受到漢武帝的喜愛,後來下令在驪山溫泉宮種植石榴。
張騫,西漢城固人,官至大令。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受漢武帝之命,派遣使臣到大嶽,與* * *會師攻匈奴。元朔三年(前126)回漢,途中被匈奴扣留,流落國外***13。元壽四年(前119),奉命向烏孫(今新疆伊犁河谷)派遣使節,先後向大灣、康居、大夏派遣使節,安息。史稱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指的就是這個。
西域是漢代以後玉門關以西地區的總稱。狹義上是指叢林山以東,廣義上是指玉門關以西可以到達的地區,包括中西亞、印度半島、東歐、北非。安史國就是現在中亞的伊朗和阿富汗,是石榴的原產地。中國第壹顆石榴籽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時帶回的,於公元前165438年(即漢武帝丁原二年)三月返回。從此,長安到達地中海東岸,7000公裏的“絲綢之路”開通,帶回了葡萄、核桃、西瓜、葫蘆等水果。張騫回漢不久就去世了。為了紀念這位勤勞的外交家和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漢武帝把他命名為博王侯。
民間傳說
關於臨潼石榴的起源,還有壹個神奇的傳說。相傳女媧補天時,在驪山腳下丟失了壹顆紅寶石。有壹年,安史國王子打獵時,在森林裏看到壹只快要凍死的金翅鳥,急忙把它帶回宮裏餵養治病。金翅鳥得救後,為了報答太子的救命之恩,在離萬裏不遠的地方,把驪山腳下的紅寶石拿到安史國的禦花園裏,很快就長出了壹棵花紅葉綠的奇樹,安史王給它取名“安石榴”。
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來到安史國(安國指今天的布海拉,石國指塔什幹)。當時安史國大旱,千裏裸地,莊稼枯黃,連禦花園的石榴樹都枯死了。於是,張騫給他們講了漢朝興修水利的經歷,這才保住了壹顆莊稼和石榴樹。今年開花的石榴特別紅,果實特別大。張騫回國,安史國王送給他許多金銀珠寶,他都不要。他只收了壹些石榴籽,帶回去當紀念品。從此,由驪山“紅寶石”演變而來的石榴開始在長安上林苑、驪山腳下定居繁衍,成為今天臨潼的石榴。
自然原因
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麽上林苑和驪山溫泉宮種植的石榴能在臨潼長期存活?這並不奇怪。歷山北麓壹帶是夾礫石和黃土的“紅色淤泥”,滲透性好,光照資源豐富,四季冷暖、幹濕交替;空氣中灰塵少,光線下能見度好。這些都適應了石榴喜溫、喜光、耐旱、耐瘦脊的特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所以歷山的石榴成為中國兩千年來的十大名花之壹。果實越長越大,有的單果可達1斤以上;養殖越來越普遍,已經擴散到全國很多地方。外地的石榴,無論甜度、大小、外觀,都是驪山的石榴不能比的。
發展概況
從民間傳說到文學作品,從自然因素到繁衍生息,不言而喻,臨潼石榴是中國石榴之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見證。210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中國經濟重心的東南轉移,石榴逐漸東移南下,在安徽、河南、山西、山東、四川、廣東、廣西、江蘇、浙邵壹帶均有種植。圍繞石榴的各種文化正在逐漸形成。
西晉時,石榴被賦予了極大的繁榮。潘嶽《安石榴賦》雲:“石榴是樹下奇樹,是九州之果。浮華又好看,味道也不壹樣。商丘,民怒而收,千室同,千子如二。多彩挺立,熠熠生輝,滋味浸透,香氣四溢。”詩人用奇才的妙筆,把石榴的花果狀態、色、味、香描繪得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