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重要的代表物有 烴,它是非苯核芳烴化合物,但由於被氫化,故其基本母核已失去芳香性。
將揮發油分級分餾時,在高沸點餾分中有時可見到美麗的藍色、紫色或綠色餾分,這提示可能有 類成分存在,其沸點在250~260℃之間,能溶於石油醚、乙醚、乙醇等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溶於強酸,加水稀釋又可析出,故可用60%~65%硫酸或磷酸提取,提取後的酸液加水稀釋, 類成分即可析出。
也可與苦味酸或三硝基苯等試劑作用,使形成π絡合物結晶,此結晶有敏銳的熔點可以鑒定。
預試揮發油中是否有薁類化合物,多用溴化反應(Sabaty反應)。
方法是取揮發油1滴溶於1ml氯仿中,加入5%溴的氯仿溶液數滴,如產生藍色、紫色或綠色時,顯示含有 類衍生物。
也可用對-二甲基苯甲醛-濃硫酸試劑(Ehrlich試劑)與揮發油反應,如產生紫色或紅色時為正反應。
愈創木薁(s-guaiazuleue)系愈創木醇、喇叭醇或纈草二醇等加硫高溫脫氫而成。
洋甘菊薁(chamazulene,C14H16)在洋甘菊花的揮發油中存在,用洋甘菊醇內酯、洋甘菊酮內酯等脫氫也可制備。
洋甘菊薁具有消炎作用。
乳黴菌薁 (lactarzulene)是從乳黴菌分泌的紅色抗生液體中分離得到的成分,在空氣中可變成藍色。
具體代表物如愈創木薁。
(2)單環倍半萜
較重要的代表物是青蒿素:是青蒿中抗瘧的有效成分,其有效基團為中間的過氧橋-O-O-,如果斷裂,則失去活性。
(3)三環倍半萜 提取倍半萜類化合物壹般采用水蒸氣蒸餾、有機溶劑萃取和堿溶酸沈法,然後采用重結晶和色譜法等純化分離。
其定性顯色主要靠薄層色譜,采用濃硫酸加熱顯色或用硫酸香蘭素顯色,而且所呈顯的顏色會因時間及硫酸中含水量而有差別,但在色譜過程中Rf值或溶劑部位與化合物的極性和化學性質有密切的關系,這對推定其歸屬烴、醛、酮、醚、醇、酯、酸等具有壹定參考價值。
○1水蒸氣蒸餾法:倍半萜往往是揮發油中的高沸點部分主要成分,對揮發油的香味關系很大,壹般用水蒸氣蒸餾所得的揮發油,經分餾蒸出低沸點的單萜部分,高沸點下步可用色譜分離,往往可得到多種倍半萜化合物。
○2有機溶劑萃取法:將采集不久、晾幹的生藥粗粉,先以石油醚提取除去油脂,然後用乙醇或甲醇提取,蒸去溶劑後,以20%~50%乙醇處理,盡量使倍半萜溶於醇中,再以苯、乙醚、乙酸乙酯、氯仿萃取,分別蒸去溶劑後,據其是否帶苦味,並作定性檢查。
有時上述提取液濃縮時,即有結晶析出。
將上述提取物分別進行矽膠或氧化鋁吸附色譜分離,個別結構極為相似,化學性質相似的,可采用高效液相分離,以進壹步純化分離得純品。
應該註意的是,石油醚提取物中可能含有倍半萜內酯,可直接濃縮後析出結晶或采用色譜法純化。
○3堿溶酸沈澱法:倍半萜化合物中不少具有內酯結構,它在熱堿溶液中開環成鹽而溶於水中,酸化後,閉環而復得原化合物。
利用此特性可將倍半萜內酯提取出來或純化。
但是當用酸堿處理時,可能會引起構型的改變,在操作過程中應予註意。
○4系統提取分離法:中藥粗粉經用乙醚抽提,乙醚浸膏溶於甲醇,於-20℃冷凍,以部分除去油、酯、醋及三萜、甾體類雜質,經初步矽膠柱預分,以石油醚、石油醚-乙醚,9:1,3:1,1:1;
乙醚、乙醚-甲醇(9:1)依次洗脫。
石油醚洗脫部分主要為烴類包括倍半萜烷烴、烯烴,9:1洗脫部分主要為醚(氧環化合物)、醛、酮,3:1部分為醛、酮、酯(內酯)類,1:1部分為內酯、羥基化合物,乙醚部分為羥基和多羥基化合物,乙醚-甲醇(9:1)為多羥基化合物及羧酸類。
這些大體的經驗規律主要是決定於化合物的極性性質,對多官能團的化合物取決於極性大者。
天然甾體、三萜類化合物,由於其分子比較大,其酯往往出現於石油醚-乙醇(9:1)部分,單羥基化合物則出現於3:1部分。
各部位再進行層析,或采用制備性薄層色譜分離,壹般可根據本方法全面檢查各部位,或分離其中的個別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