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來源是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
別稱:仁品、濱門、濱門藥囊、白檳榔、橄欖籽、檳榔、西狗蛋、肚腩、檳榔、馬金南、慶仔、檳榔玉、余浪。
漢語拼音檳榔
主要成分檳榔含有生物堿0.3-0.6%,縮合單寧15%,脂肪14%,檳榔紅色素。含有甘露糖、半乳糖、γ-兒茶素、無色花青素、紅色素檳榔紅和皂甙。
檳榔含生物堿0.3 ~ 0.6%,縮合單寧15%,脂肪14%,檳榔紅色素。主要生物堿為檳榔堿,含量為0.1 ~ 0.5%;其余為檳榔堿、去甲基檳榔堿、去甲基檳榔堿、檳榔堿、高檳榔堿等。生檳榔含生物堿比制品多。檳榔的胚乳含有兒茶精、花精及其聚合物。檳榔含脂肪油14%,檳榔油的脂肪酸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櫚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亞油酸5.4%,十二烯酸。檳榔含有15%以上的脯氨酸、18%以上的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而檳榔成熟時非蛋白氮含量降低。
檳榔樹,10 ~ 18米高,不分枝,葉子脫落,形成明顯年輪。葉子在頂部叢生;羽狀復葉,長1.3 ~ 2米,光滑,葉軸呈三棱形,小葉針狀或線形,長30 ~ 70厘米,寬2.5 ~ 6厘米,基部狹窄,先端小葉愈合,不規則分裂。花序著生於最後壹片葉基部,具匙形苞片,長倒卵形,長40厘米,光滑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數,無柄,靠近分枝上部,通常單生,很少對生,花萼3,厚而小,花瓣3,卵圓形長圓形,長5 ~ 6毫米,雄蕊6,花絲短,花藥基著,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大而少,無柄,著生於花序軸基部或分枝,花萼3枚,長圓形卵圓形,長12 ~ 15毫米。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 ~ 6厘米,有宿萼和花瓣,成熟時紅色。壹年開兩次花,從3月到8月,冬季開花不結果。結果期為65438+2月至次年2月。
呈圓錐形或扁圓形,高1.5-3cm,底徑2-3cm。其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粗糙,有淺色網狀凹紋,偶有銀點狀內果皮附著。基部中央有壹個圓凹的珍珠洞,基部旁邊有壹個蒼白的疤痕狀的臍。實,縱切面可見外緣褐色種皮,與乳白色胚乳交錯,形成類似大理石的花紋。基部珠孔內有壹個小胚,常呈褐色、幹燥、皺縮。無氣,澀,微苦。
性苦辛,性溫。
適應癥:1。殺蟲產品可以驅除多種腸道寄生蟲,尤其是絳蟲。2.瀉滯用於治療食積、氣滯、濕熱痢疾。3.行氣活血,治水腫、濕腳氣。
內服用法用量:湯劑,1.5-3元(單味驅蟲2-3元);還是進了藥丸,散了。外用:水煎服或研末敷用。
不良反應包括流涎、嘔吐、上腹痛、腹瀉、頭暈、驚厥、呼吸困難、血壓下降、蛋白尿,甚至肺水腫、心麻痹、困難、哮喘、血壓下降、蛋白尿,甚至肺水腫、心麻痹、呼吸衰竭而死亡。平時常嚼檳榔可使牙齒松動,與口腔、咽喉、食道、胃的腫瘤有關,有致癌作用。
脾虛便溏者禁用,慎用。氣虛下陷時要小心。不適合陰陽兩虛、氣虛下陷者。
檳榔是重要的藥用植物之壹。在亞洲的許多地方,如臺灣省和印度,有嚼檳榔的習慣。檳榔是壹種棕櫚科植物,英文名稱為檳榔、檳榔、檳榔。在中國,它主要生長在海南,臺灣省和其他熱帶沿海地區。檳榔的種子有很多名字,比如仁頻、檳榔。自古以來,檳榔就是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居民迎客、招待親友的佳果。古代尊稱貴客為“客”、“郎”,故名“檳榔”。海南的待客之道有“茶、煙、酒、檳榔”四個等級,檳榔只有在迎接貴賓、婚禮等重要節日才會擺上酒席,可見其地位。目前,隨著檳榔種植面積的擴大和越來越多朋友的喜愛,檳榔已經普及到人們的日常消費中。
檳榔是中國四大南藥之壹。檳榔果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堿、兒茶素、膽堿等。檳榔有獨特的預防痢疾的作用,是歷代醫家的藥果,又有“西祖丹”之稱。由於癤子之病壹般與飲食不規律、氣滯有關,檳榔因能降氣、消食、化痰,其藥性受到廣泛關註。就連詩人也對檳榔情有獨鐘。唐宋八大家之壹的蘇東坡曾寫過壹句名句“頰上紅潮醉檳榔”。鮮檳榔有“饑能使人飽,飽能使人餓”的奇妙功效。空腹吃飯時,中氣十足,飯後容易消化,可謂人間仙果。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檳榔有“降水腫、通關節、健脾和中、治心痛積”等多種病癥。不僅如此,檳榔還有治療青光眼、高血壓、驅蟲的功效。
嚼檳榔是西雙版納傣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愛好。大多數上了年紀的傣族人在閑暇時都喜歡嚼檳榔。為什麽傣族人那麽愛吃檳榔?相傳很久以前,有壹對傣族老夫妻,因為兒子兒媳得了胃病而遷怒於不孝。有壹天,老兩口在檳榔樹下編竹筏,風吹得樹搖搖晃晃。壹串熟透的檳榔掉了下來。口渴的老夫婦摘了壹個放在嘴裏咀嚼。他們覺得又甜又涼,味道很好,還有點澀。晚上老兩口覺得胃裏很舒服,然後吃了幾天檳榔,老兩口的胃病居然好了。據說從那時起,傣族人就有了嚼檳榔的習慣。
檳榔是壹種棕櫚樹,原產於馬來西亞、印度、緬甸、越南、菲律賓等。,而印度是最有教養的。在植物分類學上,檳榔與油棕、棕櫚葉同屬壹科,但在形狀和風格上有所不同。油棕和棕櫚葉高大挺拔,枝葉細長,堪稱高大英俊。檳榔婀娜多姿,可謂沈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少女。檳榔樹又高又瘦,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傳說:不知在什麽年代,壹個年輕的傣族男子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四處尋找心愛的姑娘,在艱難的路途中遇到了檳榔樹。但當他滿懷希望的問檳榔樹有沒有見過自己心愛的人,檳榔樹卻驕傲的昂著頭,冷冷的回答了壹句讓他傷心失望的話。焦急的傣族青年又氣又惱,對著檳榔樹大聲咒罵:我要妳站得高,永遠不要矮胖。歲月流逝,至今檳榔樹依然又瘦又高,始終沒有長壯。
在西雙版納,檳榔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征。它在古代被用作貨幣,也是傣族青年男女的愛情信物。據說傣族青年談戀愛結婚後,小夥子壹般要先去姑姑家,自願服三年苦役。但如果小夥子在戀愛期間能爬上高高的檳榔樹,為心愛的人采集檳榔,就可以免除這三年的苦役,把姑娘接回家。
根據科學研究,檳榔仍然是壹種常用的南方藥物。檳榔除了具有傣族民間傳說中的健胃功能外,還是保護人類牙齒的良藥。西雙版納很多傣族人因為經常吃檳榔,所以牙齒很好。此外,檳榔還能驅蟲、治腹脹、祛風、消水腫。
已經證明檳榔對人含有致癌物質。
通常嚼檳榔的人味覺下降,食欲增加,牙齒容易抖動,腹瀉少,喉嚨痛,可以治腹痛,可能是因為它含有大量的鞣質。
另外,吃檳榔的人腸道寄生蟲少,口渴少,可能與檳榔堿的作用有關。
過量的有毒檳榔堿引起流涎、嘔吐、利尿、嗜睡和驚厥。
“高樹上的檳榔,誰先爬誰先嘗”。這是壹首中國大陸和臺灣都很熟悉的情歌。含蓄的歌詞表現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
在臺灣省,檳榔樹隨處可見,尤其是在鄉鎮。臺灣省的人壹直有嚼檳榔的習慣。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灣省當局大力推廣檳榔樹作為經濟作物,檳榔的種植和銷售成為蓬勃發展的產業。雖然近年來有所限制,但在臺灣省的東西海岸和中部山區仍能看到大面積的檳榔樹。檳榔樹的外形很像椰子樹,樹幹筆直,頂端有壹簇葉子,但檳榔樹的樹幹比椰子樹細,看起來更精致。臺灣省氣候溫暖,檳榔樹壹年四季結果,壹簇簇掛在樹頂。
沒吃過檳榔的人對嚼檳榔很好奇。在熱心出租車司機的引導下,我們也做了壹次嘗試。小檳榔店壹包50臺幣(4元新臺幣1元人民幣)約含89粒。據別人說,這個價格不貴。檳榔有棗子那麽大,上面覆蓋著壹層綠色的“檳榔葉”。據說檳榔葉其實是另壹種植物的葉子。由於是用來包檳榔的,所以也叫檳榔葉。吃的時候先咬掉壹端,吐出來,放進嘴裏,感覺很苦。我想這就是不抽煙的人的感受吧。長時間咀嚼唾液增多,呈菊花紅色,連嘴巴都被染成紅色。檳榔纖維粗糙,反復咀嚼後不會在口中融化。我自己的感覺就是真的不敢恭維妳,就像外國人來北京喝豆汁壹樣。
嚼檳榔能生津發熱。當人們在努力工作時,嚼檳榔可以提神。檳榔長期吃會上癮,所以經常看到有人整天老是動來動去的。在臺東到芳寮的火車上,我看到壹個老婆婆,半個小時吃了兩次檳榔,壹次兩個,蠕動壹直沒停過。奶奶是非常典型的檳榔“愛好者”。她隨身攜帶全套工具,自己加工檳榔。她讓我們了解了吃檳榔的全過程:奶奶從壹個小袋子裏拿出兩個檳榔,用小刀把兩端剪掉,打開壹個類似化妝品的小盒子,用刀剜出壹點點白色的泥糊,均勻地塗在檳榔葉上,再把檳榔分開包好放進嘴裏。奶奶在嚼檳榔的時候發現,白霜,比如石灰,可以減少檳榔的不良刺激,改善口感。兩三個小時的路程結束,奶奶還在嚼檳榔。
現代人盡量省事。吃檳榔總是在小店買用綠葉包裹的成品。所以在臺灣省的小鎮上隨處可見檳榔店,形容的恰到好處。無論是在臺北還是臺南,檳榔店都有壹個與眾不同的標誌:管狀霓虹燈呈放射狀扇形排列,在夜晚非常醒目。路邊的小店比較有特色,不到10平米的透明小玻璃屋孤立在路邊(如圖)。夜色中遠遠就能看到霓虹燈,店內的壹切都清晰醒目。臺灣省壹年炎熱時間長,所以檳榔店不僅賣檳榔,還賣飲料和香煙。各種“專業檳榔”店的名字五花八門:寶寶、兔寶寶、雙子座...招牌下也有介紹:零售,批發,壹粒二切,白泥紅泥雙包等等。
過去吃檳榔的人很多,檳榔店生意興隆,檳榔樹也廣為種植。但由於根系較淺,固土能力差,暴雨會造成水土流失,引發山洪;因為嚼檳榔刺激口腔,容易導致口腔癌,這幾年檳榔的銷量不如以前,競爭激烈。即便如此,檳榔店裏負責加工銷售的“檳榔西施”基本工資也就壹萬多新臺幣,還有提成。激烈的競爭帶來了五花八門的花樣:路邊小店的“檳榔西施”越來越瘦,甚至上身只穿胸罩,下面只穿短裙,冬天也是如此。獨特的東西自然貴,據說能賣到100元壹粒。臺灣省的媒體形容這些“美麗又冷凍”的女孩“又酷又辣”,並批評“買壹送二”的做法過於色情。市民投訴多,不時升溫。
檳榔西施是賣檳榔的辣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