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雞精和味精哪個危害大
很多人對味精有偏見,卻對雞精情有獨鐘,認為雞精是由雞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不僅營養而且健康。但事實上,雞精也含有壹定量的味精,兩者的安全性差不多。雞精當中的核苷酸成分也容易受到核苷酸酶的降解,同樣不能長時間的高溫加熱,所以炒菜的時候最好是起鍋時再加雞精或者味精。
2、吃味精對健康有害嗎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主要以糧食為原料,經發酵提純後制成,是最常見的調味品之壹。經科學家證明,味精在100℃時加熱半小時,只有0.3%的谷氨酸鈉生成焦谷氨酸鈉,對人體影響甚微。如果在出鍋時添加味精,並且不超過量添加(成年人每天食用味精不超過6克),味精對健康沒有任何影響。
3、吃雞精對健康有害嗎
雞精很多時候被看做是味精的替代品,相對味精來說雞精的成分更為復雜,世界衛生組織也沒有對雞精每日的用量做出明確規定,只要正確使用,不長時間的高溫加熱對健康也是無害的。
4、雞精和味精的不宜人群
1、嬰幼兒不宜吃,嬰幼兒大量食用雞精或者味精後,會使血液中的鋅轉變成谷氨酸鋅從尿中過量地排出體外,從而導致急性鋅缺乏;
2、哺乳期婦女不宜吃,哺乳期的母親如果食用過量味精,大量的谷氨酸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從而導致嬰兒缺鋅;
3、孕婦不宜吃;
4、有肝、腎疾病的人不宜多吃;
5、溫馨小貼士
味精相對於雞精來說更加純凈,且極易溶於水,用水稀釋3000倍,仍能感覺到鮮味,所以味精的用量可以比雞精少。
雞精成分更為復雜,且含有部分鈉鹽,所以在加雞精的時候壹定要少放些食鹽,以免食物過鹹。
6、不宜放味精的菜
1、炒肉菜不能加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與菜肴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2、做涼拌菜不能加味精
味精在溫度為80℃—100℃時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而涼菜的溫度偏低,味精難以發揮作用,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影響口感。如果做涼菜時非要放味精,也要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再拌入涼菜中。
3、放醋的菜不能加味精
醋加得比較多,酸味明顯的菜肴不能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裏脊、醋溜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4、調餡料不能加味精
許多人在調餃子餡、包子餡時喜歡放點味精,這樣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餡料後,會壹起經過蒸、煮、炸等高溫過程,但是,味精處於溫度超過100℃的環境時,就會發生變性,這樣不但使菜肴會失去鮮味,還會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鈉,危害人體健康。
5、甜味菜中不能加味精
味精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鮮味更突出,因此適宜加在鹹味菜當中,如果在有甜味的菜中放味精,菜肴不但沒有鮮味,而且本身的甜味還會被壓制,導致菜肴出現異味。
6、高湯菜肴不能加味精
高湯燉煮的菜肴中不需要加入味精,因為高湯本身已具有鮮、香、清的特點,使用味精,會將本味掩蓋,菜肴口味反而變得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