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中國仲春和春末之交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祖掃墓節日之壹。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始於周朝,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的起源:

清明起初只是壹個節氣的名稱,後來成為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的傳說是春秋時期為了紀念晉國忠臣介休而建立的。

據傳說,的妃子為了讓她的兒子繼承王位,密謀殺害王子。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逃避天譴而流亡國外。和他壹起出去的朝臣中有壹個叫介子推的。有壹次,重耳餓昏了。為了救重耳,介子推從自己的腿上割下壹塊肉,用火烤給重耳吃。十年後,重耳回到中國,成為壹個君主,也就是春秋五霸之壹的晉文公。

晉文公上臺後,除了介子推之外,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朝臣提出了很多賞賜。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辯護。晉文公回憶往事,深感內疚,立即派人去請介子推帶朝廷受賞為官。然而,幾趟下來,介子推不動了。晉文公不得不去討好。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手的房子時,他看到門是關著的。介子推不願見他,早已背著母親躲在綿山。晉文公讓他的禦林軍去搜山,但是沒有找到。

於是,有人建議,不如把火燒山放出來,三面放火,留下壹面,等火燒起來介子推就自己出來了。沒想到,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沒有壹個介子被推出來。上山壹看,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看著介子推的屍體,放聲大哭。埋屍時,發現壹個被介子推背堵住的柳洞,洞內有壹條裙子,上面寫著壹首血淋淋的詩:“願妳師父永明。”與其陪妳當勸諫者,不如當個鬼不見。如果妳的主人心裏有我,記得我經常自省。我酒泉問心無愧,勤政清廉。"

晉文公將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埋葬在燒焦的柳樹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將火燒山放歸的日子定為寒食節,並告訴全國,每年的這壹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只吃冷食。第二年,晉文公帶領他的大臣們穿著便衣去遠足,以表達敬意和哀悼。走到墳前,我看到死去的老柳樹復活了,有成千上萬的綠枝,在風中起舞。晉文公看著復活的老柳樹,仿佛看到了介子推。祭祀結束後,晉文公將復活的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並將這壹天命名為清明節。

清明習俗:

?1,掃墓?

清明掃墓,對先人來說,叫做“尊重對時間的思考”。它的習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明代《帝都風光略》中寫道:“三月清明,男女上墳,載其敬,轎背掛元寶,路上盡是尷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給墳墓加土,燒幾次元寶,用紙錢買墳。如果看不到紙幣,那將是壹座孤獨的墳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樹,擇園,坐下來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壹定是清明時期,而是秦以後。直到唐朝才開始流行。《清李彤》說:“在除夕、寒食節和初霜節,妳要祭掃墳墓。期間會以素服侍寢,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樹,斷曹靜,故稱掃墓。”並流傳至今。

?2.吃青團?

主要以祭祀祖先為目的。陽歷4月5日是清明節的傳統節日之壹,清明節流行的習俗之壹就是吃團圓飯。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李周》記載,有“仲春禁木鐸中火”之法,故民間放炊,“寒食三日”。寒食期間,即未名前壹兩天,也定為“寒天節”。

清明前後,是采摘清明草的最佳季節。這時,人們通過吃清明果來祭奠祖先。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奶酪、小麥奶酪、杏仁奶酪等,可以提前為寒食節做好準備,不用生火做飯。現在的團子,有的是用青艾草做的,有的是用無芒雀麥汁和糯米粉做的,塞豆沙。流傳了壹百多年,還是老面孔。人們用它來掃墓祭祖,但更重要的是嘗試新事物,青團作為祭品的功能日漸弱化。

?3.吃雞蛋?

清明節吃個雞蛋,壹年四季身體好。這是因為先秦時期就有清明禁火的習俗。有壹段時間,沒有熱食可吃。這個時期,煮雞蛋是最好的幹糧;現在是因為清明節前後,春暖花開,大家都喜歡出去踏青春遊,所以水煮蛋就成了不錯的選擇,攜帶方便,營養豐富。

清明節吃雞蛋有兩個美好的寓意。第壹,象征圓的圓滿,孩子的富足。在古代的這個時候,人們會把煮熟的雞蛋塗上各種顏色,在清明節的時候把這些彩蛋扔到河裏,讓彩蛋順流而下,下遊的人會打撈起來吃掉;二是象征破殼而出,出人頭地的意思。清明節掃墓的時候,很多地方會讓孩子打破雞蛋,意思是打破蛋殼,出人頭地。

?4.插柳?

清明節是柳樹發芽,煙綠的時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們外出郊遊時,順手折下壹些柳條樹枝,可以拿在手裏把玩,也可以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或者帶回家插在門楣和屋檐上。諺語中有“清明不穿柳,美人成明眸”和“清明不穿柳,死後翻黃狗”的說法,可見清明折柳是舊社會非常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它不僅是壹種時尚的裝飾,也有祈求辟邪的效果。也可能與過去寒食節用柳枝討新火的習俗有關。今天看來,隨意折柳枝是對樹木的壹種損害,不應該提倡。

清明節插柳種樹的習俗,相傳是為了紀念發明各種農業生產工具,嘗遍百草的神農。另壹方面,據說介子推死時所持的柳樹後來復活了。晉文公給它取名為清明柳,並把它折成壹個圓圈戴在頭上。這種習俗後來被介紹給了人們。雖然典故來源不同,但這些習俗還是離不開人們春回大地的喜悅。

?5.去郊遊?

清明之時,正是春回大地。人們趁著掃墓的機會,全家老少在山野裏玩得不亦樂乎。回家後,他們順手折了幾根樹枝,戴在頭上,覺得很開心。有些人在清明節期間,在郊區遠足,表達他們自嚴冬以來的停滯情緒時,特意去大自然欣賞和欣賞生機勃勃的春光。這種郊遊也叫春遊,古代稱為探春、春獵。它的意思是踩著草,在鄉下玩耍,看春光。

清明節既是節日,也是節氣。作為節日,我們要在這壹天祭祀祖先,慎終追遠,為生命的逝去而悲傷;作為節氣,我們可以在這壹天出去郊遊,為春天歌唱,為生命的復蘇而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