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問題情境與文本緊密相連,為學生創造想象和表達的空間,讓學生與文本聯系起來,結合平時的觀察發展想象力,培養學生在想象中的表達能力,豐富語言,激發說話和寫作的欲望。
二,創設自主探究的情境,激發思維的創造性
《新課程標準》強調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創設壹個自主探究的情境,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活躍的思維,真正起到學習主體的作用。
其次,這個環節中的情境創設,對於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對於所有的學生來說,這是壹個很大的收獲。在這個過程中,既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能力。讓每壹個學生都能融入課堂學習,積極探索課堂問題,這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效果達到了預期目標。更重要的是,給他們每個人提供了壹個動腦、動手的平臺,給了大家參與的機會,讓大家在實驗中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以後他們要學會凡事自己去嘗試,不迷信權威,堅持求真。
第三,創設表演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皮亞傑說:“兒童是活躍的。他們教的東西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只有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才能有效發展。興趣是學生認知活動的契機和直接誘因。“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往往是被自己的學習興趣所轉移的。有了興趣,他們就會對“我要學”產生強烈的欲望和需求,能夠真正參與教學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語文教學中,有時給學生創設表演教學情境,更有利於他們參與學習活動。比如教《夜鶯之歌》時,課文的第壹個重點就是了解小夜鶯機智勇敢的品質,受到熱愛祖國、痛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要學會在語境中理解深刻句子的含義,把握課文中的深刻句子,體會到“小夜鶯機智勇敢,這是本課的重點,因為文章的背景離學生很遠,學生僅靠說和讀很難理解課文。”所以我決定先把這段文字交給學生,引導他們以電視劇的形式來表演。第壹節課,在引導學生分段的時候,讓學生知道這篇課文的段落之間有空行,妳數壹下空行就知道是多少段了。然後我趁機說:“那麽,正文裏有沒有空行只是為了方便我們分段?”不妨聯系電視劇,聯系電視裏的鏡頭切換來思考。"過了壹會兒,有同學意識到:"每個部分都像電視劇裏的壹集。開頭,小男孩遇到德國鬼子,小男孩帶路,遊擊隊和小男孩接觸,消滅鬼子和最後壹部分。”我順著學生的話說:“嗯,老師會讓妳們在這個班裏當導演和演員,我們也會把這段文字拍成四集電視劇。怎麽樣?”學生熱情高漲,躍躍欲試;我趁機表明了自己的閱讀要求,並強調:“要想演好,首先要把劇本讀透!”在整體感知文本的過程中,我打破了“讀文本,看文本寫了什麽”的刻板切口。而是從文字寫作的壹個特點——空行入手,引導學生接觸電視表現手法,壹下子抓住了學生的閱讀心理,然後讓學生表演,學生對此也是情有獨鐘。在這些教學中,學生對介紹和學習非常感興趣。大聲朗讀時,學生仍能保持非常興奮的情緒,無疑非常有利於學習。最後,讓學生上臺表演。老師適當誇大壹些氣氛,學生們特別感興趣,爭先恐後地表演和朗讀。壹些學生甚至記住了對話。
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抓住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學習、閱讀和表演中得到快樂,在輕松愉快的表演情境中實現了夜鶯的性格品質和形象,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讓他們自主閱讀,擴大了知識面,使語文課的閱讀教學真正有效。
總之,在教學中,要適時適度地為學生創設各種情境,利用這些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然而然地主動學習、主動探究。讓他們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學有所得,有所收獲,他們的主體作用就會明顯凸顯。有效性是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命,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讓學生學得更有趣,也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