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風景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陜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中國清明節的發源地。以下是我收集的介休綿山導遊詞,歡迎查閱!
介休的導遊詞綿山就是綿山,也叫綿上。後來,介之推,春秋五霸時期晉文公的壹位著名大臣,被燒死在與母親隱居的地方,又名介山。它位於汾河的陰影中,距介休市區20公裏,橫跨介休、靈石、沁源三縣。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超過1000米。它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壹個分支。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節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節清明文化博物館。
自然風光非常優美,是省級景區。綿山早在北魏就有寺廟建築,唐初就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
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的兒子重耳被流放到國外。最困難的時候,他跟著大臣介子推“分股奉君”。19年後,重耳回國,成為春秋五霸之壹。晉文公獎勵了英雄,卻忘了介子推。頡頏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幫助君主恢復國家,不願與邀功賞者同朝,便攜母隱居介休綿山。晉文公聽說後感到慚愧,於是他親自來到綿山尋找,但沒有找到。晉文公無可奈何,下令釋放火燒山。他想把他逼出來,但是奸臣故意陷害他,把山四面都燒了。火熄了,他才知道介子推母子相擁,被燒死在壹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子推之死,文公頒布法令,在介子推紀念日禁止吸煙和寒食。
以寒食悼念,是怕再放火燒綿山。這大概就和五月端午節屈原死的那壹天,劃著龍舟在汨羅江邊扔粽子壹樣。壹是紀念屈原,二是怕魚再糟蹋屈原的身體。這是人民紀念他們敬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式。同壹時期,兩個泰莎,壹南壹北,由兩顆星反射;壹水壹火,去義而死;壹江壹山將永載史冊。
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在唐代已經成為壹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壹。寒食節最初是清明節的前壹天,但在晚唐時期發展成為壹個節日。歷經2000多年,寒食節終於發展成為四海同祭、生者盡孝、先人享食的盛大節日。
介休綿山導遊詞2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對不起,餐館在哪裏?牧童指著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公歷4月5日左右。這時,萬物沈睡的冬天過去了,萬物復蘇的春天來了。到處都是春光明媚、草木萌芽的清晰景象。不生火生冷食物(壹個老習俗,清明節前壹兩天。據說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聖人晉文公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朝的兒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逃到了國外。在走向死亡的路上,他在壹個荒蕪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站不起來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吃的。當大家都極度焦慮的時候,我把大臣推到壹個僻靜的地方,從大腿上割下壹塊肉,煮了壹碗肉湯給重耳喝,這才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被介子從他腿上切下時,他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成為君主,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即位後,文公賞賜了陪他赴死的功臣,卻忘了推介子推。很多人抱怨介子推,勸他佩服。然而介子最看不上那些爭功的人。他收拾好行李,和母親悄悄去了綿山。晉文公聽了,羞愧難當,親自帶人去問介休,但介休已經離家去綿山了。綿山山高且險,樹木茂密。很難找到兩個人。有人提供了壹個方案,從三面燒綿山,逼壹個介子推出去。
大火燒遍了綿山,卻不見介子推的蹤影。火被撲滅後,人們才知道,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坐在壹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哭著說。下葬的時候,我從樹洞裏發現了壹封信,上面寫著:“願我主永遠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壹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爬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生。他給老柳以“清明柳”的稱號,並告訴世人,寒食節的後壹天定為清明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