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儒家提倡吃素嗎?

儒家提倡吃素嗎?

提倡孔孟吃素,也提倡吃素。

儒家提倡仁義,素食是仁的基礎,所以儒家也提倡素食。

這在《南華真經》中有記載:

顏淵問孔子。孔子說:如果妳齋戒,我會控告妳。顏淵說:返貧的話,只會戒酒,長期呆在肉裏。孔子說:是祭祀齋戒,不是精神齋戒。……"

這就意味著顏元向孔子求教,而孔子要求他先齋戒。顏淵回答說,他很窮,很久沒有喝酒,也沒有吃肉了。孔子進壹步要求顏元“住在心中”,意思是凈化靈魂。因此,當孔子向他的弟子傳道時,他也要求他們遵守戒律。

“孟子?梁對也有:

君子之於動物,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但不忍食其肉。

既然孔子和他的弟子都是素食主義者,為什麽很多儒家經典中有這麽多相互矛盾的記載?比如記載:“(孔子)魚饑肉敗,不吃”(《論語?Xiang Dang),意思是孔子不吃腐爛的魚和肉。

事實上,古籍中往往有相互矛盾的記載。原因可能是由於古代抄寫的錯誤或篡改。要知道,在2000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生活的那個時代,書籍是用與現代漢字大相徑庭的古文字抄在竹片或木片上的。——作者註]]圖書的流通完全靠手工抄寫。很多儒家經典(包括《論語》)都是孔子死後由弟子編纂,手工抄寫,在民間流傳了幾百年。其中,孔子弟子記憶中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各派弟子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孔子之後,其弟子主要分為八派。孔子有3000弟子,但聖賢只有72個,而且孔子晚年學了道,沒學道的人不能傳道。所以這三千弟子中,真正像顏元那樣接受孔子說教的並不多,大部分都是普通學生。至於有些學生,可能追隨孔子的時間不多,但孔子死後,肯定有很多人打著孔子的幌子“著書立說”。所以,這個世界上流傳下來的儒家經典是否都是初學者編的,還是壹個問題(也是最可疑的壹點)。

如果孔子說“不吃爛魚爛肉”,可能是對吃肉的人說的。孔子曾經做過官,和很多老百姓有過接觸。他不會每次都勸肉食者吃素。當他看到別人(不願意扔掉肉,因為肉貴)在吃變質的肉時,自然會勸他們不要吃。這是人之常情,不是鼓勵別人吃肉。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誤以為孔子不是吃素的。

事實上,“不要吃腐爛的魚或肉”是連孩子都知道的事情。為什麽要寫在這麽偉大的聖人的言行裏?是不是有點奇怪?更合理的解釋是孔子以此為理由,或者被認為以此為理由拒絕了別人送的魚或肉。素食者可能都有這種經歷。有些人不知道妳是素食者,所以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可能會送妳壹些肉類食物。壹般妳會跟他們解釋我吃素,拒絕接受;但有時候,可能因為某種原因不方便解釋,只是簡單地拒絕了,沒有任何理由,或者借口食物不新鮮而拒絕(這種方法對於壹個這輩子再也不會見面的泛泛之交來說也是壹種利落的拒絕方式,長篇大論地說吃素對誰都不適用);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妳可以幹脆拒絕,因為如果妳告訴他妳是素食主義者,他會給妳買壹些素食,妳根本不想接受他的東西。別人不知道真相,不會認為我是吃素的。所以,如果孔子曾經以這種方式拒絕過別人送的魚或肉,那麽聽說過此事的後人或者壹些不是很親近的弟子,可能會認為孔子只是不吃腐爛的魚或肉,而不是吃素的。

所以儒家提倡吃素,但是經過多年的變化,很多經典都加入了很多後人的個人意識和見解,讓人很困惑。我們現在接觸的宗教都摻雜了很多人的意識,很多教義經典都被修改甚至改寫,所以出現誤導性的文章並不奇怪,但只要我們仔細研究儒家經典,了解其中心思想,就會明白儒家所提倡的“仁”就是提倡素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