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為什麽中國人喜歡豆腐?

為什麽中國人喜歡豆腐?

如果妳問壹個剛在歐美生活過的中國人,有哪些食材在中國很常見,但在當地超市很難買到?妳可能會聽到他們發自靈魂的吶喊——“豆腐好難買!”

真的覺得他們吃不消豆腐。畢竟在中國,最早關於豆腐的文獻出現在五代。在顧濤的《清路易》中提到“日本市場上有幾種豆腐,城裏人把豆腐叫做小宰羊”,可見豆腐在當時淮南地區已經是“搶手貨”了。同時,當地人將豆腐與羊肉相提並論,豆腐的魅力可見壹斑。

各國學者當然不能錯過這道“熱菜”。陸遊在《老學宮筆記》中寫道:“嘉興人...開了壹家豆腐湯店”,遇到好吃的蘇軾甚至自己做了豆腐湯,還寫了壹句詩,“煮豆作膏酥,燃油燭倒蜜酒。”

如今,這種來自東方的神秘美食,在中國大地上“百花齊放”。全國各地的人們根據當地的原料和當地的口味做出了不同風味的豆腐。根據點制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鹵水豆腐、石膏豆腐、酸豆腐、內酯豆腐。

1.“鐵人”豆腐也能給妳柔情。

鹵水豆腐統稱為鹵水豆腐。這種豆腐色澤略黃,硬度、彈性、韌性較強,含水量壹般,在北方地區尤為常見,所以也會被稱為“北豆腐”、“老豆腐”。

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壹方水土也出壹方豆腐。

在漠河,零下50攝氏度的冬天也沒能抵擋住東北人對豆腐的熱情。漠河雖然天氣寒冷,但那裏的土壤是壹片“天然凈土”,汙染很少。在這樣的環境下種植的早熟大豆制成的漠河豆腐,可能也有壹種霜狀的“韌勁”,常用於燉菜。隆冬天氣冷的話,可以吃壹頓鱈魚燉豆腐,似乎壹年四季都能驅散寒冷。

在遠離北方的四川省高縣,還有壹種鹹豆腐——沙河豆腐。這裏做豆腐用的水是上龍山的山泉,鹵水是大山深處的巖鹽。這兩個“利器”促成了沙河豆腐成為豆腐的“葵花寶典”。沙河豆腐講究壹個“重”字:重油重料。用足夠的豆瓣、大蒜、洋蔥等炒豆腐。豆腐充分吸收了調料的味道和香味,外酥裏嫩,鮮嫩誘人。

另壹種典型的菜肴是“釀豆腐”,這是壹種著名的客家菜,在沙河也形成了壹種特殊的風味。將肉末放入壹寸見方的薄塊沙河豆腐中,可炒、可燜、可火鍋。肉、豆腐、調料會在鍋裏打滾,壹口咬下去。肉和豆腐融為壹體,香、鮮、脆、辣相互輝映,絕對讓妳俯首稱臣。

還有壹款口味很重的豆腐代表作——麻婆豆腐,離不開鹹豆腐。很多廚師認為正宗的麻婆豆腐只能用鹹豆腐來做。這道麻辣、麻辣、麻辣、鹹的菜,如今已經飄洋過海,成為國際名菜。各地做法不盡相同,但還是有人懷念那種用白粉圍起來,用花椒粉和香油點綴的鹹豆腐的味道。

老舍對北京老豆腐情有獨鐘,在《駱駝祥子》中有描述。祥子從城外逃走了。他吃的第壹個東西是橋上的老豆腐。醋、醬油、辣椒油、韭菜粉混合著豆腐的香味,香得祥子屏住了呼吸。吃了壹碗,腰褲都濕透了,他趕緊說:“再來壹碗!”

2.柔軟、堅韌、多毛

石膏豆腐與鹹豆腐相比,以石膏為凝固劑的石膏豆腐會在豆腐中包裹更多的水分,所以其含水量更高,所以會被稱為“南豆腐”、“嫩豆腐”。

南方壹些地區,也首選用石膏豆腐燉鯽魚。不僅魚鮮和豆鮮是天生的壹對,當魚的纖維感和豆腐的彈滑感同時入口時,有壹種說不出的幸福感。如果說食材和豆腐的口感最好,那麽蟹黃壹定是摻了壹腳的。在蟹黃豆腐中,“磨砂”的蟹黃和“打磨”的豆腐形成了壹種華麗的平衡,簡直就是食物之間的大和諧。

雖然“豆腐之法始於漢武帝劉安”這種說法不靠譜,但是安徽淮南八公山的石膏豆腐很靠譜。“潔白如玉,細膩如果凍,鮮香可口,清香可口”是世人對八公山豆腐的贊譽。

近代中國吃糧食“救”丹麥,沒想到古代還有“豆腐外交”。到了唐代,豆腐制作技術隨著鑒真的東渡而傳入日本,如今已成為日本飲食文化的壹部分。如果妳仔細看,壹些日本豆腐制品上還會有壹些字樣,比如“唐川豆腐幹,淮南會館制”。

八公山豆腐有“三湯”:“漂湯”,即豆腐不沈湯;“奶湯”,用這種豆腐煮出來的湯是乳白色的;“人造雞湯”就是說它的味道真的很好喝。八公山豆腐宴更是誇張,接連不斷的豆腐菜絕對會沖擊妳的視覺和味覺。

安徽豆腐真的可以在省內大對抗,這也是壹個離不開豆腐的省份,甚至壹些地區節日的飲食習俗都和豆腐有關。比如黃山黟縣,臘八節吃臘八豆腐。這種豆腐的形狀很可愛,大部分是圓形的,中間有輕微的凹陷。更有意思的是,這種豆腐和魚幹壹樣,都是需要加鹽曬幹的。但也正因為如此,豆腐中的水分被蒸發,使得它的質地堅硬有嚼勁,制作時加入的八角和花椒的香味更濃郁,也使得它更持久。

比較有名的是徽州毛豆腐。顧名思義,豆腐是有毛的,是新鮮豆腐制作後,加入壹些模具形成的食用菌絲。根據菌絲體的長短,可分為虎皮、鼠毛、兔毛、棉毛。由於發酵,毛豆腐有自己的臭味道,使人們能夠立即準確地找到它。都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但毛豆腐壹定要趁熱吃,而且最好是邊炒邊吃。蓬松酥脆的外皮和堅實密實的內髓俘獲了大量的“腦殘粉”。

3.“奇怪”的豆腐,妳會喜歡嗎?

酸豆腐在豆腐中有點獨特。它的凝固劑是做豆腐後排出的汁液,自然發酵後形成酸漿水,所以酸漿豆腐可以說是壹種綠色豆腐。這種豆腐多為琥珀色,色澤白黃,韌性好,質地堅硬。

對於河南開封的渭川豆腐來說,“麻繩穿豆腐——擡不起來”並不適用。如果妳在市場上賣偉川豆腐的攤位,妳可能會看到,妳可以用秤把豆腐勾起來稱重,然後用麻繩綁起來運走。味川豆腐最有名的做法是用羊肉燉豆腐。綿長的羊肉味和濃郁的豆香讓妳筷子不停。

“點豆腐不需要鹵水和石膏。”榆林“三大怪”之壹是陜西榆林豆腐。相傳康熙路過玉林時,被壹道“菠菜燉豆腐”征服,號稱“香白玉板,紅口綠鸚哥”。為了品嘗豆腐的原味,玉林豆腐常被用來做小蔥豆腐。豆腐和蔥花相互依偎,有壹種綠白相間的美;豆腐伴著香油的香味,微辣甜甜的,還能吃出淡淡的幸福感。

說到酸奶豆腐,就不得不提雲南紅河州的石屏豆腐。也是新版雲南十八怪之壹——石屏豆腐出爐賣。它的“酸漿”有點神奇,來自壹口酸井。石屏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在異龍湖附近,市區有幾口酸井,真的可以說是天然之地。

豆腐在很多地方都是作為配菜存在的,但石屏豆腐絕對在C位。所以石屏豆腐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煎烤,然後直接吃,從不嫌棄和其他食材壹起吃。當妳吃完壹塊有嚼勁又有香味的石屏豆腐,妳就明白為什麽那麽多人對石屏豆腐情有獨鐘了。

4.甜的鹹的,看我變七十二變。

其實內酯豆腐是當今市場上最常見的身影,因為以葡萄糖酸-δ-內酯為凝固劑的制漿技術,減少了豆腐制作過程中蛋白質的損失,提高了大豆的利用率。這項技術發明於日本,然後傳入中國,並啟發了中國的各種衍生實踐。

內酯豆腐比嫩豆腐更嫩,但也更脆。如果妳想做壹盤“有格調”的豆腐,它會告訴妳什麽是人類的苦難。

皮蛋豆腐是內酯豆腐的代表作。但我只想感嘆,怎麽會有這樣的“神仙眷侶”?皮蛋配吹破的內酯豆腐。如果撒上壹些蔥花和青椒,這個時候菜的形狀就不重要了。只是壹個接壹個地吃。

這種豆腐太花哨了,妳都不敢相信。當我看到菠菜內酯豆腐,蘿蔔內酯豆腐,雞蛋內酯豆腐的時候,我能理解,仙人掌內酯豆腐出現的那壹刻,我身體不好。我是不是不咬嘴就吃了?勞動人民的智慧真的是無窮的,中國人真的什麽都能吃。

為了跟上潮流,綠茶內酯豆腐應運而生。制作這種內酯豆腐的關鍵在於水、豆類、茶汁、凝固劑的配比。壹塊成功的綠茶豆腐會因為綠茶的加入和獨特的茶香而被賦予新的“靈魂”。

豆腐的味道真是難以形容。就連古人也只能說“豆油炒豆腐好吃”。地域性給豆腐的風味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如攸縣豆腐的柴火味,劍閣豆腐的“江湖味”,馬金豆腐的細膩感,客家豆腐的儀式感...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豆腐的味道就是家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