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是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項羽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壹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
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範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擴展資料:
項羽窮途末路的原因
項羽是位戰神,喜歡喋血,項羽的理念是為武力至上,是我戰,故我在。在他那裏,天下就是弱肉強食,誰能打,誰就可以獨步天下。他的這種理念源於現實和家族的雙重影響。從現實看,他少年時,強秦正在橫擊6國,“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肯定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秦始皇東巡時,他還啥也不是,作為圍觀群眾,竟放出“彼可取而代也”的狠話。他憑什麽取而代之,當然要靠武力。從家族影響看,項氏系楚國貴族,世代為將,到了他這壹輩,雖說國破家亡,但尚武的家風猶在,他要接過先輩手中槍,繼續這種傳統。
他學文不成,學劍也不成,立誌要學萬人敵,為此,他叔父項梁改教他兵法。在項氏的字典裏,萬人敵就是兵法。
項羽的武力實踐持續了8年,過程也很簡單。最初,他跟著叔父項梁,殺會稽太守,宣布反秦,然後率部救趙,大敗秦軍主力,成功解除巨鹿之圍。緊接著,他率諸侯部隊開進關中,分割天下,封16位諸侯,他自己也如願成了西楚霸王。成功讓他癡迷,也強化了他的尚武理念。
讓人始料不及的是,他當霸王之後,諸侯竟不聽招呼,先後以難,他只好四下出擊,到處救火,結果是地盤越打越小,敵人越打越多,最終成了劉邦的囊中之物。
考察他的興衰過程,不難發現,他走了極端,處處唯武,成了十足的戰爭機器。除了打仗,他壹無所愛,拒絕政治手段,排斥所有方法。綜合地看,至少有4件大事,他處置失當,造成了嚴重後果。
其壹是:忽視自我宣傳。他好像沒啥主張,也不打算影響哪位,所以,從不搞什麽宣傳。對他來說,打仗非常簡單,不需要理由,不必找什麽借口。不服,就打妳,而且要打得徹底。他喜歡活埋,早期,他攻占襄城,坑殺了城內所有生靈;章邯等秦將投降後,他又把20萬降卒全部坑殺。
比較而言,劉邦要精得多,該人喜歡吶喊,善於炒作,讓自己成了忠厚長者,把對楚戰爭炒成正義之舉。
其二是:沒解決好“約定”問題。懷王曾和眾將有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事實是,劉邦借著便利,搶先進入關中占了鹹陽,等到項羽打敗章邯、趕到關中時,劉邦早弄妥了壹切。
項羽很憤怒,想想滅秦行動,自己功勞最大,現在卻只能看別人稱王做霸,天下哪有這個道理?於是,他把“約定”棄置壹旁,很快封了16位諸侯王。封王方案是他單方面的意思,比較粗糙草率,缺少政治考量。方案突破了“約定”,給作亂者提供了口實。
其三是:貿然殺了義帝,讓自己陷入被動。項梁和項羽起兵之初,為擴大影響,找了楚懷王的後代來當領導,是為新懷王。該人本已流落民間,以牧羊為業。牧羊人很不簡單,乘項梁戰死之機,收了兵權,另選宋義為將,明裏暗裏打壓項羽。
項羽稱霸之後,馬上改懷王為義帝,並在遷移途中將其殺害。這是步臭棋,凸顯了項羽政治的幼稚和草率。無論如何,義帝是領袖,至少名義上如此,殺這種人,壹定要時機成熟,條件充分,否則,必出亂子。
劉邦正是利用這件事,做了若幹文章,先是為義帝舉哀,後又傳檄天下,集諸侯之力合擊項羽。
其四是:忽略政權建設。這是他的重要敗筆。當了霸王,占據9郡之地,按理,他應該做些鞏固政權、改善民生的工作,起碼也要有所表示。他似乎沒這樣想,也看不出有什麽舉動。
相反,人家劉邦就很到位,壹入鹹陽,就約法三章,就廢秦暴政,實施了壹系列政策措施。楚漢相爭時,項羽這邊,人心不附,缺錢少糧;劉邦那裏,卻後方穩固,兵員糧草源源不絕。熟優熟劣,壹目了然。
百度百科-項羽
人民網-英雄項羽為何窮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