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後,我選擇了中醫這條路。大學剛學中醫的時候,經常去校園裏的“王耀山”認藥,才發現這些藥材其實很多都是家鄉地裏的“野草野花”,只是不知道它們有正式名稱,或者方言已經把它們改得面目全非。
雖然之前談不上實物和中醫的對應關系,但是經常用黃泥壺喝湯。廣東是壹個註重養生的省份。家家都有《養生湯經》,地黃是他們湯譜中的常用藥材。地黃以河南懷慶府為最佳,為四大懷藥之壹,又稱“懷地黃”。家鄉的地黃雖然可以算是道地藥材,但只能作為野草和野花,點綴在無人經過的鄉間小路上。莫名其妙的想到幾句話“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能量”“世界上不缺美,但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千裏馬總有,伯樂不常。我不禁感慨幾句。
地黃是壹種非常重要的中草藥,使用了幾千年,療效顯著。根據是否經過加工,地黃可分為鮮地黃、幹地黃和熟地黃。鮮地黃從地下挖出來後,不經任何加工,直接入藥。所以鮮地黃最涼,其次是幹地黃。經過九蒸九曬,地黃的藥性由涼變溫,由清變補。張仲景生活在東漢末年,他用鮮地黃多以鮮地黃汁入藥。
張仲景還使用了許多地黃方劑,如季芳地黃湯、炙甘草湯、百合地黃湯等。,用於熱證如脈象、心悸、心神異常等。張仲景用黃土地多與心有關,無論是心悸還是精神異常,因為中醫認為心藏神,主精神和精神問題。
至於地黃,明代的張景嶽研究有很多經驗。當時有個外號叫“張地黃”。張景嶽認為有四種中藥可以是重要的,即人參、附子、大黃和熟地黃。臨床十個方中有七八個用熟地黃,可見張景嶽對熟地黃非常擅長。
現代人認為地黃性溫,能養五臟之陰。無論是心、肝、脾、肺、腎陰虛,地黃都可以辯證使用。同時,地黃具有補血的作用,治療血族百病的驗方四物湯,用地黃配當歸、川芎補血養血,活血化瘀。此外,骨髓的精華被填滿。熟地黃雖然五臟都有,但主要是補腎。腎掌管人體精氣的生成,精氣可以氣化,稱為骨髓。中醫認為,大腦是骨髓聚集的地方,熟地黃可以填精補髓。因為地黃的品質黏在妳身上,容易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反而滋生痰濕,所以用的時候往往不會太重。
後世的溫病專家非常喜歡用生地黃,因為溫病傳播速度快,容易侵入人體血液,迫使血液奔流,從而導致各種出血癥狀,如皮下紫癜、嘔血、便血等。地黃能涼血止血,消除血熱,治療病因,止血,減少出血。同時,生地能滋陰養血,補充失血津液,最適合熱病。
但是,這些認識並不全面。再來認識壹下地黃。《神農本草經》記載,地黃:主體斷筋,傷筋動骨,驅血痹,補骨髓,生肌,煲湯,消寒熱積,消痹,對活人特別好。久服,輕身不老。精髓。從這段話可以看出,《神農本草經》作者的第壹個認識是,地黃可以用來治療跌打損傷引起的疾病。地黃有什麽作用?後來又寫到“祛瘀”就是活血化瘀。因能活血化瘀,常用於跌打損傷。這是壹個我們經常忽略的功能。
其實四物湯用的是黃土地,地黃可以活血化瘀。因為《傷筋動骨浸仙療法秘方》中有記載:有重傷、腸內瘀血者使用。四物湯的主要作用是人體損傷嚴重,導致瘀血滯留腸道。四物湯的地黃是用來活血化瘀的,不是補血的。因為血瘀不去,很難產生新的血液。
從地黃的另壹個名字,我們可以領略到中國古人的智慧。我們壹定是發現了地黃可以補精補髓,所以為了方便記憶這種功效,地黃也叫地黃。同樣中醫有防風,因防風能祛風解表,使人體不受風邪侵襲,故稱防風。中國古人能有這樣的認識,不知這種認識從何而來?
同時,地黃可以“長肌肉”,證明了地黃補虛的功效,因為肌肉的生長需要血液的滋養,補血可以促進肌肉的生長。長期服用地黃,可見地黃的滋補作用。然而,地黃味甘,性寒。如果是陰虛發熱,長期服用也無礙。但是,如果人體的陽氣不足,長期服用地黃,其寒性肯定會傷害陽氣,導致陽氣更加衰弱,不僅不能延年益壽,反而會導致多種疾病。這也是張仲景用生地治熱證的原因。
地黃雖然變溫了,其滋補作用也加強了,但由於地黃太過滋補粘稠,長期服用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腹脹、消化不良,從而產生壹些脾胃病的癥狀。所以,地黃雖好,也不能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