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是清熱瀉火的常用散。其最大特點是上能清肺潤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陰降火。醫聖張仲景在七個經典方劑中使用知母,現介紹如下:
治療陽明熱證
陽明熱證是指由於飲食不當,多食稠辣之品,表現為陽明胃熱盛,腑氣受阻,津液受損,筋脈失養的壹類疾病。)
1.白虎湯(陽明氣分熱)
組成及用法: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6克。在水裏煎,直到米飯熟了,湯也熟了。
適應癥:陽明氣分熱。熱盛則面紅,渴則飲,汗則惡熱,脈強,或數滑。
2.白虎加人參湯(裏熱氣陰不足)
組成及用法:知母18g、石膏3045g(粉碎後用棉花包裹)、甘草6g、粳米12g、人參9g。五味,1升水,煮飯煮湯,都給我。取200毫升溫服,每日三次。
【主治】清熱瀉火,益氣生津。傷寒或溫病,內熱盛而氣陰不足,發熱多飲,口幹舌燥,多汗,脈弱;暑病,津液氣傷,惡寒出汗,體熱口渴。
3.白虎桂枝湯(溫瘧痹)
組成及用法:知母180克、甘草60克、石膏500克、粳米60克、桂枝90克(去皮)。這份文件的結尾很粗糙。每劑15g,加水250ml,煎至200ml,溫服。汗水可以治愈。
主治:清熱、通絡、止痛。溫熱瘧,脈平,身不寒而熱,關節疼痛,偶有嘔吐,風濕熱,實熱汗出,氣粗煩躁,關節腫痛,口渴苔白,脈數。
治療虛煩證
虛煩證:當氣機不協調時,妳會看到胸口疼痛,余熱未消,所以妳可以看到妳的身體發熱或煩躁,這就是所謂的“虛煩”。
4.酸棗仁湯(因疲勞和無聊而失眠)
組成及用法:酸棗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五味取八升水,水煮酸棗仁取六升,香草取三升,分三份不同溫度。現代用法:水煎服,溫服3次。
主治:養血安神,清熱除煩。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虛,失眠,心悸,頭暈,咽幹,舌紅,脈細。
5.百合知母湯(百合病,誤汗)
組成及用法:百合7朵(碎),知母3片(切)。先將百合用清水洗凈,浸泡1夜,泡沫出來後撈出水,取2升泉水,煎1升,撈出我;不要用2升泉水炒知母,服1升,別管我;混合後煎服1升分5次,然後分不同溫度服用。
主治:百合病,多汗後者。
治療痹癥
關節疼痛是指以人體肌肉表面和經絡感受寒濕為主要原因的壹類疾病,如關節酸痛、麻木、重濁、屈伸不利,甚至腫脹、灼痛等。
6.桂枝芍藥牧之湯(四肢疼痛)
組成及用法:桂枝12g、芍藥9g、甘草6g、麻黃12g、生姜15g、白術15g、知母12g、防風12g、附子10g(制)。前九味,取700毫升水,煮265,438+00毫升。每次取70 ml溫服,每日三次。
適應癥:用於治療四肢疼痛、肢體痙攣、腳腫、頭暈、氣短、溫熱嘔吐。
治療肺熱證
肺熱證:指實熱證,表現為熱盛,積聚於肺,肺不清,咳嗽,喘息,鼻哮。
7.麻黃升麻湯(肺熱郁滯,脾虛瀉下)
組成及服用方法:麻黃7.5克(去),升麻3.5克,當歸3.5克,知母2.5克,黃芩2.5克,萎蔫(菖蒲制成)3克,白芍2克,天冬2克(去),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甘草2克(焙幹)。汗水可以治愈。
主治:治傷寒六七日,寸脈深遲,手足厥脫,下脈不暢,咽喉不利,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