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四大特色菜,臭桂魚、毛豆腐、炒蕨菜和幹筍湯。臭桂魚聞起來很臭,夾起壹塊魚肉放到嘴裏細細品嘗,鮮嫩鮮嫩的,臭味頓消,肉嫩而很有嚼勁,滿口都是香汁,不僅入味而且渾然天成。毛豆腐可能壹般人接受不了,是放在腌缸裏腌制的,豆腐呈細條型塊狀,上面不均勻的分布壹些黴點,外層用湯汁澆蓋。剛入口時柔軟而沒有感覺,輕輕咬破壹個口,壹股強大的氣味夾雜著腐蝕的氣息頓時充滿口腔,鉆進鼻腔,流進胃裏。壹塊豆腐刺激壹次,仿佛經歷過忍耐之後才能享受到美味。炒蕨菜是鮮品,韌勁十足,越嚼越過勁,越嚼越鮮美,不愧是山中珍品。幹筍湯,再加上老雞長燉,仿佛可以忘了壹切,喝上壹口,滿腹噴香。
徽州農家土菜精品 清炒蕨菜 近年來應國外旅遊者的要求列入徽菜譜的新創全素菜肴。 蕨菜是徽州民間常食的野菜,長在山丘上,形狀如細竹筍,呈紫黑色,春季采摘。蕨菜營養非常豐富,維生素C、粗蛋白、粗纖維和少量的鈣、磷等物質。 食用鮮蕨菜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防癌強身等功能。 制作時將鮮蕨菜除雜洗凈,切成小段,用素油加佐料炒熟即可食用。其味道清香、鮮美潤滑。虎皮毛豆腐 徽州傳統名菜。因利用豆腐進行人工發酵,讓其表面生長出壹層白色的茸毛(白色菌絲),在發酵過程中蛋白質分解成多種氨基酸,味道比壹般豆腐鮮美。 “虎皮毛豆腐”因茸毛經煎炕後呈虎皮條紋而得名。 據傳說,朱元璋壹次兵敗徽州,逃至休寧壹帶,腹中饑餓難熬,命隨從四處尋找食物,壹隨從在草堆中搜尋出逃難百姓藏在此處的幾塊豆腐,但已發酵長毛,因別無它物,隨從只得將此豆腐放在火炭上烤熟給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鮮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興。轉敗為勝後,下令隨軍廚師制作毛豆腐犒勞三軍,“毛豆腐”遂在徽州流傳下來。 做法是:“毛豆腐”先入鍋見煎炕至兩面黃,再加調料品燒燴,食用時蘸辣椒醬。 此菜鮮醇爽口,氣味芳香,吃時別有壹番情趣。清燉馬蹄鱉 徽州傳統名菜。徽州山區因獨特的環境,所產甲魚質地高出旁地壹籌,肉厚背隆起,膠質大,肥嫩,無泥腥氣。民謠道:“水清見沙底,腹白無淤泥,肉厚背隆起,大小似馬蹄。”,故稱為馬蹄鱉。 制作方法:火腿燉甲魚所用的馬蹄鱉,宰殺後,去內臟、腳爪、尾巴,斬成條塊,煮去血水,洗凈後整齊地放在沙鍋內。加火腿與火腿骨佐味,置木炭爐火上,先大火燒開,後放冰糖,在微火上細燉壹小時左右,然後取火腿切成片,在甲魚上擺成圖案,連沙鍋端上桌。 該菜肴香氣撲鼻,湯醇膠濃,原汁原味,肉酥爛而鮮香,充分體現了徽菜的風格。兩香問政山筍 徽州山區傳統風味菜。竹筍是徽菜中壹味山珍. 其做法是將筍加火腿骨、鮮豬肉骨燒燜,中途加進香腸、香菇。成熟後去骨裝盤。菜品有紅(香腸)、褐(香菇)、奶黃(問政山筍)三種顏色。 筍經燒燜則入味透、質脆嫩,有香腸、香菇等混合芳香,是黃山春季時令菜。壹 品 鍋 徽州山區冬季常吃的壹種火鍋。相傳,此菜有明代石臺縣“四部尚書”畢鏘的壹品誥命夫人余氏創制。 壹次,皇上突然駕臨尚書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燒了壹樣徽州家常菜----火鍋。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贊美不絕。後來,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鍋竟是余夫人親自所燒,便說原來還是“壹品鍋”!菜名就此壹錘定音。 “壹品鍋”的烹調比較講究,在火鍋裏,鍋底鋪上幹筍子,第二層鋪上塊肉,第三層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層是肉圓,第五層蓋上粉絲,綴上菠菜或金針菜,加上調料和適量的水,然後用文火煨熟即成。 此菜鄉土風味濃,味厚而鮮,誘人食欲。腌鮮鱖魚 徽式風味名菜的代表菜品。制法獨特,食而得異香。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壹帶魚販將鱖魚以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采取壹層魚灑壹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此時魚腮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壹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凈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非但無異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肴。 具體做法是:將新鮮鱖魚用淡鹽水腌漬在室溫25度左右的環境中,經六七天後,魚體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然後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此菜香鮮透骨,魚肉酥爛,非常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