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和艾蒿壹直被認為具有巫術和醫藥的雙重價值,因此形成了壹系列習俗。在端午節,艾葉經常被做成艾仁、石天艾和艾虎。陳年間所作的《廣記》引自年間的雜記.“端午以艾草為虎,甚至大如黑豆,或剪彩為虎,貼艾葉穿之。”制作艾仁、艾、的初衷是人們相信艾蒿、菖蒲的巫術作用,祈求艾普能為親人驅除疾病,抵禦不祥。同樣的,那些綁在孩子手臂上、床簾上、搖籃上,或者獻給長輩的端午繩,無論它們的綽號或形狀多麽復雜,都只有壹個相同的作用:消災祛病,祝福健康,延年益壽。
二,鮮明的農業文化特色
中國是壹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各種節日的選擇必然與農業密切相關。把節日日期選在20歲,是中國農業社會表達生產生活規律的壹種特殊方式。與農業生產中春種、夏鋤、秋收、冬藏的特點相對應,我國民間生活的節日具有春祈、夏蟄、秋報、冬蠟的特點。端午的選擇最能體現這壹特點:夏天,農事漸忙,收獲的季節尚未到來,青黃不接。炎炎夏日,酷暑難耐,疾病容易滋生。於是,在這個酷暑時節,產生了以“收”“揭書”為主要目的的端午節。而其掛艾植香蒲、飲藥酒、紮端午繩等節日習俗的內容,也是為了辟邪、瘟疫、毒藥。從這些節日中,我們不難發現它們與農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也體現了各地節日特有的農業文化特征。
第三,強烈的愛國主義特征
中國民間文化明確表現出對誠信、忠誠和社會責任的認同,這是愛國主義和民族凝聚力形成和維持的關鍵。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兩個習俗都與紀念屈原有關。在端午節的形成過程中,有關於紀念屈原、勾踐、伍子胥、曹娥、介之推的意見,但為什麽人們最終選擇了屈原,並把他作為紀念端午節的唯壹人物,這與屈原本人的愛國情懷和對人民的關懷是分不開的。在中國歷史上,沒有壹個詩人像屈原那樣受到人們的喜愛。這種愛的前提首先來自於屈原對人民和國家的強烈熱愛。其次,屈原的愛國愛民精神,是深深地附著在人民對自己民族的深深眷戀和熱愛,以及相互的信任和幫助上的。正因為如此,民間人士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充分接受、贊美和尊重他。延續了幾千年的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把人們對屈原的崇敬和贊美變成了深入人心的永恒結論,使屈原精神成為我們民族愛國主義的象征。聞壹多先生的論述成為端午節強烈愛國主義文化內涵的最好詮釋:“唯有端午節是壹個古老的節日,‘與中國人壹樣古老’,可見它與中國人民的生活是多麽密不可分,而只有中國人民把這麽重要的節日讓渡給屈原,可見屈原的人格在他們的生活中起著多麽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屈原死後,中國人民才不得不把他的名字嵌入壹個與他無關的節日,可見人們是如何離不開他的。端午節是人民的節日。屈原和端午節的結合證明了屈原過去和人民是結合在壹起的,也保證了屈原和人民在未來將永遠結合在壹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