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描繪端午習俗——蘇軾端午詩賞析

描繪端午習俗——蘇軾端午詩賞析

畫端午節的習俗屈原的生活經歷

——蘇軾端午詩詞賞析

王傳學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原本是壹個驅除夏季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這就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屈原以其矢誌不渝的愛國情懷,憂國憂民,清正廉明,被後人譽為楷模,也以其壯美的詩句“文字尊貴,人生卓越”。從古到今,許多仁人誌士為紀念屈原寫下詩詞歌賦,吟誦端午節的盛況,讓後人充分感受到端午節的獨特魅力。北宋的文學家蘇軾寫了許多關於端午節和紀念屈原的詩。

先看蘇軾的《屈原塔》:

楚人對屈原的悲傷,千年來從未間斷。

在靈魂漂浮的地方,父親窒息了。

時至今日,在滄江上,我已放入大米,以解饑渴。

遺產變成壹個種族,哀嘆初山裂紋。

古代壯士屈原有強烈的死欲。

世俗的安得知後,盡快做出決定。

南濱以前是楚國的,山上有壹座寶塔。

應該是拜佛的,免得兒子滅亡。

此事雖無根據,但此意已切。

不死的古人,何必攀比考試。

名氣是無窮的,財富也是暫時的熱。

醫生知道這壹點,所以堅持死。

註:在中州,這裏本不該有塔,後人會記得。

蘇軾和屈原壹樣,經歷了貶謫,大半輩子都是在不合時宜的心情中度過的。但在寫這首詩的第四年(1059),蘇軾還是壹個意氣風發的青年書生,兩年前才剛剛成為秀才,時年21。這年冬天,蘇軾隨父入京,途經中州南賓縣(今四川豐都)。當他看到此地有壹座與屈原無關的屈原塔時,大為驚異,寫下了這首五言古詩。

全詩共分三段:前八句描述端午節拋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與屈原的關系,後八句推測屈原塔的由來,後八句贊美屈原追求理想節操不求富貴。

詩的開頭是楚人對屈原的悼念,千百年來從未間斷,說明屈原的愛國精神已經深入人心。他們用扔粽子和賽龍舟來紀念屈原,表達哀思,追求壹種精神寄托和文化傳承。

與楚地的民俗相比,更打動蘇軾的是屈原那種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沒有以紀實敘事開始他的作品,而是追溯他的精神歷史。拋米、賽跑不是娛樂性的熱鬧民俗場景,而是真正的祭祀、紀念儀式,伴隨著“悲傷”、“哽咽”、“哀嚎”等強烈的情感活動。詩人反復使用對比鮮明的筆法來加強討論的力度。比如屈原死的決心是與世無爭的,比如證據的不足與人情的熱烈,富貴的短暫與功名的不盡,世絕與屈原不朽,最後“大夫知此,故執意死”。屈原的遠大誌向和對他的無限敬仰不言而喻。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首詩就像是壹個預言,宣告了詩人未來的抱負和他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後來,蘇軾壹生堅持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人生理想,逆境中不妥協,保持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對未來始終充滿希望。

再看蘇軾的《劉堯·田玲·仲介》:

手臂上纏著老虎符號,節日也是端午節。門前愛普綠,天空蒼,風箏飛舞。宗野香飛十裏,為酒帶來歡樂。賽龍舟,歡呼吶喊,向河流致敬,吟誦君主之賦。嘆迷迷糊糊,秦吞楚。陌生人對哭泣和淫蕩了解多少?早晚新亭落淚,淚盡淩陽。汨羅朱江,相磊已經去世,但有成千上萬的斷腸的句子。

“天中節”是端午節的別稱。

蘇軾壹生坎坷,跌宕起伏,最後終老異鄉,與屈原有幾分相似。

這首詞的第壹部分是關於端午節的民間活動,第二部分是關於相磊的生平事跡。它是深刻的,獨特的,令人驚嘆的。

第壹部電影《敘說當下》描繪了端午節的民俗和活動。“虎符纏臂,端午亦慶”。人們認為五月是壹個“邪惡的月份”和“有毒的月份”。瘟疫流行,毒蟲滋生。所以要采取各種方法辟邪解毒。舊時人們用絲、絹做成小老虎,縫在孩子的胳膊上,以為可以避邪消災。五月,當老虎象征裹住雙臂,迎來了端午節。“門前艾蒲青,天蒼鳶舞”,民間習俗,將綠色的艾蒲葉掛在堂上,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辟邪,有驅邪的神奇功效。“紙風箏”也叫風箏。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綠艾蒿和菖蒲,孩子們在野外放風箏。“粽子香葉飄十裏,載驢去酒”,驢:古代盛酒盛肉的器皿。瓶子裏裝的是酒,瓶子裏裝的是肉。人們帶著香噴噴的粽子和酒瓶在河邊看龍舟比賽。江上龍舟競渡,互相助威,有人在江邊悲壯響亮地朗誦屈原的《離騷》!

下壹部電影《鄉愁》追溯了楚懷王昏庸、屈原被流放、投江自殺的悲劇。“嘆君迷迷糊糊,哀秦吞楚”,迷迷糊糊:比喻不講道理,糊塗,不知是非。秦吞楚: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詩人悲嘆昏庸無理,楚被秦所滅。“壹個陌生人喊著淫穢,他的太陽穴都白了。”陌生人:在另壹個國家的陌生人。屈原被放逐出他的故土。我不能停止哭泣,我不知道有多少根白頭發。"朝夕,新亭落淚,淚盡陵陽."他悲憤於國難,無奈從早哭到晚,最後眼淚止於陵陽。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後去了陵陽。“汨羅朱江,相磊已逝,唯有壹千句斷腸”,指屈原。屈原到了湘江支流汨羅江,淹死了。古人稱之為相磊。汨羅江邊,屈原死了,只留下壹首讓人心痛的詩。

此詞謳歌現在,哀嘆過去。第壹部試圖渲染端午節的各種盛況,但下壹部則著眼於,感嘆屈原的悲慘遭遇,意在今人銘記,借古啟今。詞中明暗結合,把屈原寫得明明白白,直接批評楚王“昏庸”,影射時政,把矛頭指向北宋,把詩人自己的愛恨情仇放進去,卻不露痕跡。詞的內容夾雜著現實,形容慶祝端午節的場景是“真實”的。對屈原的苦與恨感到惋惜,是“空”;以“虛”的方式寫屈原,真的是寫自己,深感古人之悲,令人唏噓。

字裏有景,風景如畫,畫中有物。而看完電影後,生動的民間山水畫撲面而來:兒童的手臂象征,門的綠色艾,菖蒲之劍,風箏舞蹈,飲酒為歌,賽龍舟,吟誦君主的禮物,這壹切都顯示了今天慶祝端午節的豐富活動。再看下壹部,之昏,秦之吞楚,陌生人之泣,新亭之泣,汨羅,都再現了歷史的滄桑。這些詞中的風景如畫,歌聲嘆息,極大地豐富了詞的內涵,展現了端午節的文化意蘊。

蘇軾還有壹首《浣溪沙端午》詩,表現了詩人的另壹種風格:

輕汗微透碧灣,明朝端午沐浴藍芳。清川滿香。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字斜掛綠雲。美女相約千年。

這個詞描述了婦女慶祝端午節的情景。第壹部描述了他們在節前的準備:穿著薄薄的綠色絲綢,在浸泡著芳香蘭花的水中沐浴;經過精心梳理,廢棄的香脂流遍了整條河。下壹刻,他們會按照民俗,將彩線輕輕纏在玉臂上,在發髻上掛壹張驅邪祈福平安的記錄。看到他們就像看到了壹個千年前的美女。詞中描寫細膩,生動再現了端午節前後婦女的精心打扮,表現了人們對端午節的熱情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