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教材裏的古人長相靠譜嗎?

教材裏的古人長相靠譜嗎?

這是誰?

相信不少人都能答上來,這是唐朝詩人杜甫,因為教材裏的杜甫就長這樣。

但杜甫真的長這樣嗎?

其實不然,這張杜甫畫像出自 1949 年後:當時莫斯科大學需要中國提供壹批古代科學家與文化名人的畫像,於是欽點著名國畫藝術家蔣兆和畫出了這樣壹批歷史人物畫。

由於上面催得急,蔣兆和索性照著現代人的樣子去畫。據傳李時珍的樣貌是以他的嶽父?京城四大名醫之壹的蕭龍友的樣貌作為參考。而這張杜甫,正是蔣兆和本人的自畫像。

不過,杜甫是有古代畫像的,如果教材選擇了古人畫的杜甫像,是不是就像他本人了呢?

恐怕還是難以靠譜。

比如,若提問下圖是哪位皇帝,很多人都會答「唐太宗」,因為常在教材裏見到這樣的唐太宗畫像。

而這也並不怨認錯的人臉盲,因為該畫像出自明朝王圻、王思義父子編著的《三才圖會》。這本書裏提供的唐高祖、唐太宗、唐玄宗像如下:

常在教材裏出現的,確實是其中的唐太宗像,然而唐高祖、唐玄宗與之相比,只是鬢須稍有差別,非常容易混淆。

事實上,《三才圖會》提供的所有人物畫像都是這壹模式:倭瓜臉、腫眼泡、眼袋明顯且大多留著長胡子。畫中人物主要由衣冠服飾顯示差別,壹旦著裝相似,那就很難區分了。

作為壹部成書於的 17 世紀初期的民間通俗百科全書,《三才圖會》的插畫水準的確不高。它的主編者王氏父子並非專業畫師,而負責刻版印刷這套書的民間畫工和刻工們的技術水平也相當有限。

更何況,《三才圖會》是壹部試圖囊括跟「天」「地」「人」這「三才」有關所有知識的「日用類書」,作者要給其中搜羅的十四種門類的事物都配上簡明插圖。

因此,在這部多達 108 卷的百科全書中,插圖的數量可謂卷帙浩繁,在不到兩年的編纂時間裏,根本無法做到根據各種人物的性格和特征為其壹壹繪制畫像。

於是,作者最終只能畫出壹個看起來頗為古板衰朽的中老年男性形象作為模板,給他們畫上不同朝代風格的服飾,再配上圖註,用來湊合表示某位古聖先賢。

這自然不能代表古人的畫像水準。若教材從高水平的畫作選取人像,是不是就能準確顯示其相貌了?

形似還是神似

也還是難盡人意。

單純從技術上來講,中國畫很早就能做到「畫得像」。而人物肖像畫成熟的時期,可能比我們想象得要早很多。

遠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早期肖像畫。這些畫中對人物的刻畫仍然比較簡單,人物多作側面而類似剪影。不過,在戰國與漢代古墓中出土的帛畫中,也有頗為細膩而寫實的人物肖像。

人物肖像畫在魏晉時期繼續發展。據《世說新語》載,魏晉時的畫家荀勖,就曾在鐘會住宅大堂的墻上畫了壹副鐘會之父鐘繇的畫像,「衣冠狀貌如平生」。鐘會看到栩栩如生的亡父的畫像,不禁悲從中來、痛哭流涕,最終甚至拒絕住在這間宅子裏。

到了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提出了「以形觀神」的觀點。而隨著魏晉士族品味的興起和傳播,不少達官顯貴與文人雅士都熱衷請別人給自己畫像或者自己給自己畫像,著名書法家王羲之便是其中之壹。

然而,從上古直到唐代,能留存至今的歷史名人畫像,還是很容易讓企望看到精確相貌的現代人感到失落。

唐代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可謂最著名的早期人物肖像畫,其中包含了西漢昭帝到隋煬帝等十三位唐以前的帝王的肖像。它提供的帝王面目仍是過於相似,而且身高和體型往往比兩旁侍者大了將近壹倍,難以視之為寫實作品。

當然,這可以用閻立本畫此圖沒有任何參考,純憑想象來解釋。雖他創作這幅畫是經唐太宗欽點,畫得還說他親眼見過的太宗本人以及吐蕃使者祿東贊,但畫中依舊存在著人物面部描繪簡單、人物身形不成比例等問題,至於畫上兩位當事人的相貌,也就只能是「大概如此」了。

為什麽以閻立本的技藝,還是會出現這些毛病呢?

這應該是他有意為之:在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所謂「寫實」的意思,不但指的是要「形似」,更有「神似」的要求。

如《歷代帝王圖》中的各位帝王,雖然形象相似,卻神態各異:開國君主炯炯有神,亡國之君面目頹喪,暴君隋煬帝則色厲內荏。而《步輦圖》面部描繪雖然簡單,卻有效顯示出唐太宗的明君氣質。

至於人物身形不成比例,也是為了烘托畫中帝王的王者風範。從壹切為了滿足皇上需求的角度來看,閻立本這樣下筆不但沒有問題,反倒是頗為「懂事」。

什麽時候才有讓現代人也會覺得很「真」的肖像畫呢?

還得感謝傳教士

雖然宋以前有不少誇贊畫師作品繪制水準高的記載,但到了兩宋以後,肖像畫才逐漸成為了獨立的畫科,得到了進壹步發展。

北宋皇帝宋徽宗可以說是最執著於「畫得像」的中國古代藝術家之壹。宋徽宗工畫山水、人物和花鳥,尤其精工逼真著稱。相傳宋徽宗曾讓畫師們畫孔雀散步,眾人畫完他都不太滿意,原因是「孔雀登墩,先擡左腿」,大家都畫成了先擡右腿。

同樣的,宋以後的中國古代的肖像畫非常註重「實有其人」這條標準。自南宋以降,肖像畫進壹步與士人畫分流,肖像畫師也日趨專業化,成了壹個新的職業門類。

而作為這壹時期品質最好的肖像畫,皇室畫像的風格已趨向逼真,而非曾經的「傳神」。

發生這壹變化的原因在於:宋元以來,留存於世的畫像多是宮廷內部用於昭示子孫的標準肖像,其作用主要是掛在密室內供後世子孫祭祀觀摩,流出宮廷掛在大街上公示是極為罕見的情況。因此皇室畫像往往要在「像」上面下大功夫,畢竟絕大多數人也都不願意讓後代去祭拜瞻仰壹個跟自己長得不壹樣的人。

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出自故宮南薰殿的歷代帝後像以及存放於清代宮廷和太廟中的清朝皇帝與後妃畫像。

南薰殿始建於明朝,清朝時成為專門安奉歷代帝後及賢臣圖像的地點。殿內收藏有宋代供奉於各處殿閣宮觀中的兩宋帝後畫像、明朝人根據元代舊本臨摹的元代帝後像冊、以及歷代聖賢名臣的肖像,***計 121 份,包括大小人像 583 幅。

在南薰殿內所藏 63 幅歷代帝後像中,大多數皇帝都是壹人壹幅畫像,唐太宗有 3 幅,宋太祖則有 4 幅。畫像最多的則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壹個人就有 13 幅畫像。

明朝中後期以後,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中國肖像畫的逼真程度開始突飛猛進。到了清朝,西方傳教士更是成為了宮廷畫師,進壹步引進近代西方繪畫技術,並將之應用在日常宮廷肖像繪畫中。

另壹方面,隨著歐洲傳教士的東來,西洋繪畫的表現手法漸漸被中國畫家所吸收掌握,肖像畫開始呈現出新的風格雜糅。明末清初活躍在南京壹帶的曾鯨(字波臣)是這壹繪畫風格的代表人物,開創了結合中國傳統畫法與近代西方畫法的「波臣畫派」。

▍徐渭畫像便是受西洋畫影響的壹個代表案例。不過,畫中出現詳細描繪了老人斑、褶皺等等細節的情況,在西方肖像畫中並不提倡。因為這樣不帶美化、過分寫實的畫法很容易惹惱雇主。

無論是曾經火熱壹時的各種雍正皇帝扮裝圖,還是乾隆時期創作的壹系列帝後像和行樂圖,都是郎世寧等西方傳教士獨立繪制或參與繪制。乾隆時期的很多「國畫」畫像,實際上往往都是由洋人畫師先畫臉,再找中國畫師補上身上的著裝和背景。

而清朝皇帝對西洋畫法的接納也不是壹帆風順的。如今我們所認同的西方繪畫對面部光影效果的描繪,特別是在像主面部畫出陰影效果和打上高光的做法,在當時中國人眼中是完全不可接受的:給皇上臉上「抹黑」,是何居心。

因此,當時進入中國的西洋畫師,在保留了面部的解剖結構的同時,也照顧了東方人的審美習慣,調和了原先明暗強烈的對比,使得面部清晰柔和。

▍《乾隆大閱圖》為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所繪制,皇帝騎馬的形象源於西方傳統,但背景中山石畫法,又是中國傳統工筆的處理方法

波臣畫派的這套中西合璧畫法在當時即受到了極大的推崇,其影響力之大,甚至延續到了今天,當代中國畫流派仍是在這套技法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文章開頭提到的杜甫像,就屬於這類風格作品的延續。

這是不是意味著,隨著西方技巧的融入,近兩百年來的中國肖像畫,神似都不再壓倒形似了呢?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傳神」仍然是評判中國人物畫的核心標準之壹,尤其在為古人繪制肖像時,與其辛苦考證,不如直接討好人們腦海中的想象,很多時候,這類「傳神做法」甚至重塑了古人的形象。

在某些時候,「傳神」無可厚非:所繪人物相貌實難考察。而畫家除了繪制出符合大眾想象的外型、姿勢,也輔佐以壹定的道具、環境甚至是情節。

如《倪瓚畫像》中,倪瓚身邊的小童拿著壹把長柄羽扇,左側侍女則手托銅洗,胳膊上挎了壹條長長的絹布,以表現他潔癖的形象。

但更多時候,當事人的長相並非完全沒有記載,只不過他在民間聲名顯赫,畫家就放棄了前者而迎合後者。

這種做法造成的最大公案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相貌,他最出名的壹張畫像,是下面這張讓人見了就忘不了的鞋拔子臉。

而這張畫像實際是後人根據民間傳說的朱元璋相貌所繪,明代武英殿所藏的太祖畫像,相貌英偉,應更接近真實。

不過,後人畫出鞋拔子臉,也不是通常解釋所稱的清朝有意抹黑朱元璋,因為相應的說法明朝就流行了。明隆慶六年出任南京工部尚書的張瀚就回憶說,他瞻仰太祖畫像後,方知「與民間所傳奇異之像大不類」。

值得說明的是,朱元璋是少有的民間傳說重塑形象的受害者,更多的歷史名人則受益於此,他們在戲曲小說中是英雄、主角,因而盛行至今的外表,都美化了許多。

其中,流行樣貌與真實樣貌差異最大的可能就是嶽飛了。根據南宋畫家劉松年在 1214 年繪制的《中興四將圖》,嶽飛本是圓臉細眼、面白無須,身材也並非格外魁偉;但因他在後世倍受崇敬,於是就被改造成了剛毅長須的武將形象。

即使在照相術已經普及的今天,「傳神」也未必過時,事實上,它的運用並不限於繪畫,也不限於中國,只要世界仍然偉人輩出,這項源遠流長的技藝就將存續下去。不信就放大看看下面這張著名的「普京秀肌肉照」,妳真能找到他的胸肌和腹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