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熱節氣的由來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每年7月22日至24日之間,太陽達到120度。夏季節氣也屬於中節階段,是每年最熱的階段。
古文記載“六月中旬,可見微暑”“微暑後十五,謂非大暑,且在六月中旬。那些小的大的,熱的不得了,分大小。壹開始都是小的,看了之後就大了。”所以很多中國古代典籍都講過大暑節氣。中國古代大暑分為三期:“腐草為螢火;二、靜待土壤滋潤消暑;下雨的時候就好了。”世界上有2000多種螢火蟲,分為水生和陸生兩種。陸生螢火蟲在幹草上產卵,天熱的時候螢火蟲排卵,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用爛草做成的。第二個天氣是天氣變得悶熱,土地潮濕。第三種天氣是經常有大雷雨,這種大雨減弱了熱量和濕度,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相信大家都知道“三伏天熱”。暑熱壹般在三伏中期。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正處於壹年中最熱的階段,全國各地溫差並不大。不是有句諺語嗎:“寒在三九,熱在中。”夏天比夏天更熱。從《中國地面氣候資料(1971 ~ 2000)》中_ _ _年8月極端最高氣溫的統計可以看出,部分省份7月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下旬,大部分省份8月極端最高氣溫出現在8月上旬,恰好在次年7、8月的夏季。
酷暑也是雷暴最多的季節。俗話說“東方無滴,西方必有雨”,意思是夏天,如果東方出現閃電,壹般不會下雨,但是如果西方出現閃電,很快就會下雨。
酷暑節氣習俗活動
熬羊肉酒
也就是三伏天的“吃羊肉喝燒酒”,“太陽下吃湯和餅,拿毛巾擦汗,看嬌然。”這裏的湯餅是熱氣騰騰的羊肉面。即使在今天,在上海的奉賢、金山、閔行等地仍然很流行。這是基於中醫理論,認為人要適應夏季天氣的變化,補陽重在養心,既能補充營養,又能通過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雞肉、瘦肉來強心。心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自身的生理功能,而且對全身有溫熱作用。人體的水液代謝和汗液調節都離不開心陽的重要作用。
夏天吃“曹憲”。
在廣東南部和香港,夏天有“吃仙草”的習俗。曹憲又名仙草和曹憲,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因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曹憲”。莖葉曬幹後,可制成仙草,在廣東稱為涼粉,是壹種夏季甜點。民間諺語:六月盛夏吃仙草,活得像神仙,永遠不老。Chiffodil是臺灣省著名的小吃之壹。可以冷吃,也可以熱吃。仙草的外觀和味道類似於粵港澳地區另壹種流行的小吃,也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是這種食物是孕婦禁忌的。
送壹艘“夏船”
這是浙江沿海地區,尤其是臺州很多漁村的傳統民俗。它的意義是把“五聖”送出大海,保護人民免受酷暑。送“夏船”時,舉行了壹系列祈福儀式,並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表演。隨後,這艘“夏船”被漁船拖出漁港,然後點燃在海面上,任其沈浮,以此來祝願人們豐收,健康生活。
吃荔枝“解暑”
福建莆田人有在暑熱時吃荔枝、羊肉、米粒的習俗,稱為“過暑”。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營養豐富,吃新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把新鮮的荔枝泡在冰冷的井水裏,夏天壹到就拿出來品嘗。這時候吃荔枝是最愜意最滋補的。所以有人說夏天吃荔枝和吃人參壹樣高。
米沙
有的地方將大米與白米曲混合發酵,徹底催熟;夏天的時候,切成塊,加點紅糖煮。
夏季炎熱的飲食原則
1,每天吃水果。
水果是維生素C、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鉀、鎂和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不同的水果營養含量不同,所以補充胡蘿蔔素,選擇芒果、柑橘、木瓜、山楂等紅色和黃色的水果。棗、橙、柚子、獼猴桃等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較高。香蕉、大棗、紅果、龍眼含鉀量較高。
此外,水果中含有果酸、檸檬酸、蘋果酸等有機酸,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刺激食欲,幫助消化。
2、常吃鮮豆。
夏天的鮮豆種類很多,有豇豆、毛豆、綠豆、蠶豆、扁豆、荷蘭豆等。鮮豆營養全面,吃法多樣。黃豆和蠶豆可以煮著吃直接吃,豇豆可以和芝麻醬等涼菜壹起煮。
3.多喝湯,補充水分。
可以準備綠豆湯,酸梅湯等。在家裏,妳還可以做幹飯冬瓜湯和蓮藕排骨湯。
4.每天吃深色蔬菜。
蔬菜的顏色有深有淺,深色蔬菜的營養價值壹般比淺色蔬菜好。深色蔬菜富含胡蘿蔔素,還含有葉綠素、葉黃素、番茄紅素、花青素等健康物質。菠菜、芹菜葉、空心菜、西蘭花、西洋菜、菊花、番茄、胡蘿蔔、南瓜、紅莧菜、紫甘藍等。
根據蔬菜的味道和顏色,我們可以用西紅柿、甘藍、胡蘿蔔做蔬菜沙拉,顏色豐富,味道獨特,促進食欲,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