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血常規可以知道是否有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更重要的是可以看白細胞的數量和比例。
有壹位35歲的女性,乙肝病毒攜帶者,無肝炎發作,三個月定期體檢。
但是最近患者偶爾查壹次血常規,發現白細胞減少只有3400,感覺很累。肝功能和b超檢查沒有問題,沒有引起白細胞減少的肝病因素(主要是肝硬化引起的脾功能亢進)。
患者前段時間短暫“感冒”,表現為發熱、頭痛、打噴嚏、流鼻涕。過幾天就好了。
白細胞減少在臨床上並不少見,除了病毒性疾病如“感冒”,肝硬化,傷寒,化療,幹擾素等藥物,等等。
今天龍醫生就來說說白細胞低的問題。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白細胞減少癥可能是血液系統的疾病,需要血液科的專科醫生診治,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
白細胞計數低是指外周血白細胞計數低於4000/μL(即4.0×10∧9/L,下同)。現在很多醫院的血常規參考值不壹致,所以低於報告單上參考值的下限作為判斷依據。
白細胞計數是壹系列白細胞的總數,包括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對白細胞總數有影響,但計數值通常是由於中性粒細胞減少所致,因為中性粒細胞占絕大多數。
壹般來說,白細胞減少是指中性粒細胞減少。
中性粒細胞減少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數低於65,438+0,500個/μ L,如果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都減少,比單純白細胞減少更嚴重。
中性粒細胞減少明顯,甚至低於1000/μL,會明顯降低患者對細菌和真菌的抵抗力,使其易受感染,因為中性粒細胞是抵禦細菌和真菌感染的主要防線。
當中性粒細胞低於500個/μL時,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容易引起嚴重感染,如敗血癥、敗血癥等。這種情況說明病原體在局部不斷感染,已經進入血液興風作浪。
身體對感染的炎癥反應也會降低。比如壹些老年人、體弱者或兒童,即使嚴重感染時也不發熱,表現為體溫過低,與炎癥防禦反應失效有壹定關系。
壹些通常在人體口腔、管道、皮膚中不致病的常見細菌(也稱正常菌群),也可趁機大量繁殖,侵入不常有人居住的部位,引起感染,稱為機會性感染。
當與癌癥等其他削弱人體免疫力的因素結合時,可引起迅速而致命的感染,應特別註意。
中性粒細胞低下,在人體皮膚黏膜完整性被破壞,發生營養不良時,對感染影響很大。
嚴重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最常見的化膿性感染有蜂窩組織炎、肝膿腫、疔瘡、肺炎和敗血癥。
臨床上發現白細胞減少後,應根據具體情況作進壹步治療和決定:
第壹,要確定是否有感染。
對最常感染的部位進行系統的體檢,包括皮膚、指甲、粘膜表面(牙齦、咽部等。)、尿道口、肺部、腹部、靜脈穿刺點等。
其次,檢查確定感染部位。
白細胞減少伴發熱的患者,最好做血培養檢查;
懷疑尿路或肺部感染需要尿液和痰液培養;
如果有腹瀉,糞便的病原學檢查也很重要;
反復發熱和白細胞減少可能需要骨髓塗片和培養來進壹步明確病因。
感染中懷疑有急性中性粒細胞減少,需要立即治療。
如果妳發燒伴有低血壓,說明妳的情況很嚴重。妳需要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給予大劑量的抗生素,同時補充液體,糾正因感染引起的低血容量或休克。
為了防止白細胞減少引起的機會性感染,需要註意皮膚和黏膜的衛生,尤其是口腔衛生。
建議每2-3小時用生理鹽水或雙氧水漱口液漱口,可減少細菌和真菌侵入口腔黏膜的感染。
對於食欲不振的人,應吃流質或半流質飲食,註意維生素的攝入和蛋白質的補充;比如增加雞蛋、瘦肉、魚、奶的攝入,多吃蔬菜水果。
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已被廣泛用於嚴重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者,以增加中性粒細胞的產生,預防感染,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無癥狀的單純輕度白細胞減少癥,如果沒有淋巴結腫大、脾腫大等表現,則不必使用升高白細胞的藥物。
缺乏維生素B12、葉酸、銅等。在平時的飲食中也可能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可以多吃綠葉蔬菜、谷物、豆類、瘦肉、肝臟、魚類、禽類。建議育齡婦女按要求補充葉酸。
如果對作者感興趣,請點擊右上角關註!
#青峰計劃# #青雲計劃# #我的門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