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溫度
草菇是壹種嗜熱真菌,其生長發育溫度為10-44℃。對溫度的要求因品種和生長發育時期而異。
擔孢子:萌發溫度為30-40℃,40℃萌發率最高,35℃次之,30℃以下萌發率最低,45℃以上或25℃以下不萌發。
菌絲生長:10-44℃可生長,20℃以下生長緩慢,15℃生長很少,10℃幾乎停止生長,5℃以下或45℃以上菌絲死亡。
子實體發育:子實體發育的溫度為24-33℃,以28-32℃最為適宜。當低於20℃或高於35℃時,很難形成子實體。
(2)水分
草菇適宜在高濕度下生長,培養基含水量在70%左右,空氣相對濕度為90-95%。空氣濕度低於80%時,子實體生長緩慢,表面粗糙無光澤。當空氣濕度高於96%時,子實體容易壞死和發病。
(3)照明
草菇的營養生長階段對光照要求並不嚴格,在沒有光照的情況下也能正常生長。轉入生殖生長階段需要光誘導產生子實體。但忌強光,適合光線50-100lx。子實體的顏色與光照強度有關。草菇在強光下呈深色有光澤,在弱光下呈暗淡甚至白色。
(4)營養素
研究表明,葡萄糖、果糖、蔗糖、蛋白腖、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都是良好的碳源和氮源,稭稈、廢棉和蔗渣是草菇栽培的主要原料。分析表明,廢棉富含天冬酰胺和谷氨酰氨,占氨基酸總量的1/3。因此,廢棉是栽培草菇的理想材料。但廢棉的含氮量不同,為0.25-1.45%,而草菇培養料的含氮量為0.6-1%。補充黃豆粉可以提高產量。
(5) pH值
草菇對pH的要求在4-10.3之間,擔孢子在pH 7.5時萌發率最高,pH 4.7-6.5和8適合菌絲體和子實體階段。
[編輯此段落]
三、栽培技術(以室內栽培為例)
1,蘑菇房設置
我國草菇的室內栽培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多產於夏季閑置的塑料大棚、蘑菇、菇房或舊倉庫。此外,南方的蘑菇房主要是用泡沫板建造的。這些蘑菇房大多位於地勢較高的地方,地勢開闊,陽光充足,背朝南,冬暖夏涼。
每棟菇房約15 ~ 20㎡,層高2.5-2.8m,過大,供暖溫度上升慢,難以保持恒溫;太小,面積利用率低,通風不好,容易誘發疾病。房間裏有上中下三個窗戶和床架。下窗比最低的床架高0.1m。床高2.3m,寬0.7-0.9m,共4-6層,每層間距0.5-0.6m房間內有排氣扇和日光燈,照度50lx。管道鋪設在地面上,用於蒸汽消毒或加熱。
2.品種選擇
草菇菌株根據個體大小可分為三種類型,個體重量20g為小,20-30g為中,30g以上為大。顏色有鼠灰色、淺灰色、灰色等。,因菌株而異。用哪種類型的菌種要看培養季節和用途,大中型菌種適合幹燥,中小型菌種適合鮮食和罐裝保存。目前廣泛選用V系列品種。主要品種如下:
V20:鼠灰色,易開傘,更耐低溫,品種少。
V23:鼠灰色,難開傘,產量高,屬於大品種。但抵抗力較弱,幼菇在高溫或低溫下容易死亡。
V37:淺灰色,易開傘,中型種。抗性強,產量高,菌株易降解。
V35:灰白色,品質好,品種中等,產量高。但對溫度敏感,溫度穩定在25℃以上才能正常發育。
V844:為中型品種,溫度適中,易開傘,耐低溫性強,耐高溫性弱,24-30℃出菇。
V733:灰色或淺灰黑色,中等大小種,難開傘,抗逆性強,相對耐低溫,22-35℃出菇。
V16,V2,Vt:顏色淺,屬於中高溫中大型種。抗逆性強,產量高,但被膜薄,不耐高溫,易開傘,26-32℃結果。
GV34:灰黑色,低溫中等大小種,難開傘,產量高,抗逆性強,對溫度適應性廣,23-25℃結果。
3.耕作季節
長江以南如武漢、上海6-8月適宜,長江以北如石家莊、北京6月下旬-7月上旬適宜。廣東位於熱帶和亞熱帶。在自然條件下,可在春末夏初至深秋栽培,即4-10,春末以4-6月最為適宜,期間氣溫上升緩慢,波動不大,雨水較多,濕度恒定。夏季易受高溫暴雨影響,產量不如春秋兩季。應特別註意通風和濕度控制。如果料溫高於35℃,子實體難以形成。空氣濕度過大(往往大於90%)會影響蘑菇花蕾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從而抑制其生長;入秋後栽培溫度緩慢下降,但秋高氣爽,濕度不易控制,產量低於春末。
壹般來說,當地月平均氣溫在22℃以上,晝夜溫差變化不大,在空氣濕度相對較高的氣候條件下可以栽培。
4.培養材料的制備
(1)培養基配方
草菇的室內栽培以廢棄棉花、蔗渣和稭稈為主要原料,常用的培養基配方如下:
①廢棉69-79%,稭稈10%,麥麩5-15%,石灰6-8%,pH8-9,含水量68-70%。
②廢棉100kg,稻草粉12.5-25kg,麥麩25kg,幹牛糞12.5kg,過磷酸鈣2.5kg,碳酸鈣2.5kg,含水量65-68%。
③蔗渣100kg,麩皮15-20kg,石灰3 kg,含水量60%。
④稭稈100kg,稭稈粉30kg,幹牛糞15kg,石膏粉1kg,含水量60-65%。
(2)培養基的制備
夏季栽培的廢棉量為7-8kg/m2,小麥皮用量為5%。春秋兩季為12-15kg/m2,麥麩用量為10%。小麥麩皮在反季節栽培中的用量可達15%。
制作堆肥時,將原料用水淋透,加入三分之壹石灰,混合均勻,使多余的水分浸出,含水量控制在65-70%(用手滴水滴),然後蓋膜,堆肥發酵2天,然後翻堆,再將麥麩、三分之壹石灰等輔料撒入堆肥中,混合均勻,再堆,蓋膜2天。
5.蘑菇房的消毒
前壹個蘑菇吃完後,用3-5%漂白粉加稀釋石灰乳或3%多菌靈噴灑在墻壁、地板、床架上,晾幹後關閉菇房,飼養前壹天用40%甲醛(15g每立方米)熏蒸消毒,消毒後通風,甲醛氣味消失後飼養。
6、培養材料進室
A.培養料厚度及用量:壹般料厚約10-15cm,用量為7.5kg(幹料)/m2。
B.培養料後發酵:培養料進入室內後的第二次發酵過程,即培養料進入室內後,加熱至60℃,保持2-4小時,然後冷卻至50-52℃,保持4-7天。
c、翻轉培養基:第二次發酵結束後,將培養基翻轉壹次,去除培養基中的有毒氣體。
7.播種
飼料溫度降至35℃左右即可播種。播種方式包括點播、條播和撒播。但在實際操作中,播種加播種的效果更好。播種孔的距離約為10厘米,深度為3-5厘米。約1/5的菌株分散在材料表面,用木板輕輕拍平。也可以用播種,即分層播種,每5cm厚播壹層,最後用菌種封頂。壹般100m2的培養面積需要300-400瓶(750ml)菌種。
8、蘑菇房管理
①覆蓋薄膜和土壤
接種後用塑料薄膜覆蓋床面2-3天,2-3天後揭去薄膜,在床面上均勻覆蓋壹層厚度約1cm的焦土或細園土,或壹層預先濕潤的長稭稈,並噴灑1%石灰水,保持土面濕潤。
②溫濕度管理
播種後關好門窗,4天內室溫保持在30℃左右,料溫保持在35℃。如果白天氣溫高,晚上氣溫下降時可以打開塑料薄膜再蓋上。如果室溫過低,應通入蒸汽或采取其他措施加熱。菌絲階段30~36℃,播後前三天通常要求空氣相對濕度在95%以上,從第四天開始降低到95%左右。
接種後5-6天,菌絲體開始扭結,產生子實體原基。子實體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8-32℃。如果高於35℃,蘑菇就會長得快,容易開,產量低,質量差。如果低於25℃,就很難長出蘑菇。
子實體原基形成後,要及時增加料面濕度,做好出菇用水,增加室內光照,加強通風,促進子實體形成。
子實體形成期間的空氣濕度應控制在80-90%之間。濕度太高,通風不好,容易導致蘑菇腐爛,濕度太低,不容易形成子實體。
蘑菇房和培養料的濕度可以通過在地面或空氣中噴水來實現。如果培養基的pH值低於8,可以用1%石灰水噴灑。
③通風。
出菇時,子實體的呼吸作用增強,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過多的積累會影響子實體的發育。特別是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下,通風不暢容易產生雜菌,所以在子實體形成期間要及時進行通風,保持菇房內新鮮空氣充足。應根據氣候變化進行通風。氣溫低時應在中午前進行,氣溫高時應在早晚進行。同時結合通風,出菇期應有壹定的散射光,促進子實體的形成,提高產量和品質。
④嚴格控制鬼傘的發生。
在草菇的栽培過程中,最常見的競爭菌是黑皮鬼傘和膜莢鬼傘。草菇播種後7天左右通常會出現鬼傘。如果不及時清除,孢子成熟後會迅速擴散。預防方法是對培養料嚴格消毒,尤其是發酵後嚴格控制溫度。同時,在播種後5-6天和結果後,可以用2.5%的石灰清液噴灑培養料,使培養料的pH值保持在8-9。如發現雞腿菇,應及時清除。
9.收獲
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播種後6-7天可見到少量幼菇,11-12開始采收。草菇生長迅速,必須及時采收。收獲時,壹只手按住正在生長的培養料,另壹只手左右旋轉菇體,輕輕摘下。如果是叢生的,用刀把它壹個壹個切開,或者在壹簇的大部分適合收割的時候壹起采摘。采蘑菇的時候不要拔毛,以免影響菌絲,影響以後的蘑菇產量。草菇的生物轉化速率因培養材料而異。以廢棉為培養料的生物轉化率壹般為30-40%,最高可達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