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中醫養生: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中醫養生: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美食 ,早在四千多年前即有黃帝烹谷為粥的記載。對於氣血日漸虛衰的老年人來說,由各種谷物、食材加水熬煮制成的粥,則不僅是可以裹腹的美味,還可以做為 養生 和食療的載體,發揮 養生 保健甚至治病救人的作用。

醫聖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曾多次提到了粥,比如群方之冠“桂枝湯”在煎服時需“啜熱稀粥”以助藥力,驅邪外出;服用峻劑“十棗湯”瀉下後,需要“糜粥自養”以復正氣。在清代曹庭棟的 養生 學專著《老老恒言》中,作者特別重視以粥養脾胃,他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提倡老年人食粥養五臟,並以大量的篇幅介紹各種粥譜。

粥能在國人尤其是老年人的飲食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取決於它的烹飪方法,《華佗食論》曰:“食物有三化,壹火化,爛煮也;壹口化,細嚼也;壹腹化,入胃自化也。”人到老年,牙齒松動脫落,脾胃運化功能欠佳,而經過熬煮的粥,幾乎不需咀嚼,容易吸收,且營養成分充足,又清淡可口,所以正是適合老年人的上佳食物。

粥的食材主要是谷物,如《黃帝內經》所雲:“五谷為養”,谷物是人體主要供能物質——碳水化合物的重要來源。中醫認為五谷分別按照五行的規律與五臟相對應。比如小米歸脾,稻米歸肺,小麥歸心,豆類歸腎,高粱歸肝。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所以善於補脾胃的小米為五谷之首,以小米熬粥其補益之力也最強。其他谷物的補益功效也各自側重相應臟腑,“五谷補五臟”,所以可以根據臟腑的偏盛偏衰選擇對應的谷物。

粥的食材並不局限於谷物,經常在谷物的基礎上佐以其他常用的農作物,比如薯類、蔬菜等,或者枸杞、薏米、芡實等中藥,這樣壹碗醇厚濃香的粥便具有了方藥配伍的意味,更加強了它的 養生 保健功效。如濕氣盛的人,可以喝紅豆薏米粥來祛除濕邪;脾虛腹瀉的人,壹碗山藥蓮子粥可以幫助健脾止瀉;肝腎不足的人則可以選擇枸杞黑米粥滋腎補肝......由於中藥多有偏性,所以這類藥粥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先了解自己的體質,再進行辯證選擇。

粥多由谷物制成,且經過較長時間的熬煮,所以升糖指數較高,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動,因此對於糖尿病人來說,食粥需要更精心的選擇恰當的食材,適當配伍富含粗纖維的小菜,並註意減少熬煮時間,控制食量,監測血糖,以確保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持血糖的穩定。

粥,價廉物美,容易取材,方便搭配,是日常最尋常之物。然而卻蘊含中醫智慧,為我們帶來美味與 健康 。

為大家介紹幾款簡便而實用的藥粥:

芡實粥:出自《湯液本草》

材料:芡實30g、粳米或糯米50g

功效:益精強誌,聰耳明目,兼治濕痹,腰脊膝痛,小便不禁,遺精白濁。

葛根粥:經驗方

材料:葛根粉30g 粳米50g

功效:清熱除燥,生津止渴,適用於老年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脾虛泄瀉等疾病。

赤小豆粥:出自《日用舉要》

材料:赤小豆30g,粳米50-100g

功效:消水腫,利小便,治腳氣,兼治消渴,止泄痢腹脹吐逆。

車前子粥:出自《肘後方》

材料:車前子適量,綿裹入粥煮

功效:治老人淋病,兼除濕,利小便明目,亦療赤痛,去暑濕,止瀉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