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月亮獻祭(拜月)。
是我國非常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古代有“秋暮暮月”的習俗。夕月,即拜月神。自古以來,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人們有在中秋節晚上崇拜月亮神(月母和月光)的習俗。在拜月,壹個大香案被搭起,祭品包括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和葡萄。月下“月神”牌位朝月方向擺放,紅燭高燃。全家輪流拜月,祈福。祭月賞月緬懷,表達了人們的美好願望。祭月作為中秋節的重要儀式之壹,從古至今壹直延續著,並逐漸演變成壹種欣賞和贊美月亮的民間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圓,寄托美好生活願望的主要形式。
2.亮著燈的中秋之夜
有燃燈助月的習俗。如今,湖廣壹帶仍有在塔上堆瓦燃燈的習俗。江南有做燈籠船的習俗。現代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更盛。現代人周雲金、何在《閑說四季》壹文中說:“廣東花燈最盛,家家戶戶在節前十天用竹簽紮燈籠。制作水果、鳥、動物、魚和昆蟲以及“慶祝中秋節”,並在糊紙上塗上各種顏色。中秋夜燈的內燃蠟燭用繩子綁在竹竿上,高高地掛在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做成字形或各種形狀掛在房屋高處,俗稱‘樹上中秋’或‘豎著中秋’。有錢人家掛的燈可以高達幾十尺。家人聚在燈下盡興飲酒,普通人豎起壹根旗桿,兩盞燈籠盡興。”這座城市燈火通明,像壹個玻璃世界。“中秋節燒燈籠的習俗在規模上似乎僅次於元宵節。
欣賞月亮
賞月習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享樂。據說這壹夜月亮離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最亮,所以自古就有飲酒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將來回婆家,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幸福和好運。魏晉時期就出現了民間中秋活動的文字記錄,但並沒有成為壹種習慣。在唐代,在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許多詩人在他們的傑作中寫下了關於月亮的詩。
4.追逐月亮所謂的“追逐月亮”
即使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奮之情仍未盡,於是第二天晚上,許多人邀請親朋好友繼續賞月,稱為“追月”。據清代陳子厚《嶺南雜記序》記載:“粵中好事者,八月在,聚親友請客酒菜賞月,名曰追月。
"5.觀察潮汐
在古代,浙江中秋節除了賞月,觀潮是另壹項中秋節活動。中秋節觀潮的習俗由來已久,在漢代梅成的《七毛賦》中有詳細的描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更加流行。朱廷桓的《明補武林往事》和子木的《孟良錄》中也有觀潮的記載。
猜謎語
在中秋節月圓之夜,有許多燈籠掛在公共場所。人們聚在壹起猜寫在燈籠上的謎語。因為這是大多數年輕男女最喜歡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也會聽到愛情故事,所以在中秋節猜燈謎也是男女之間愛情的壹種形式。
7.吃月餅
月餅,又稱月餅、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節視為家人團聚的象征。月餅象征著幸福的團圓。人們把它們當作節日食品,用它們來祭拜月亮,送給親朋好友。時至今日,吃月餅已經成為中國北方和南方中秋節必不可少的習俗。在這壹天,人們吃月餅以示“團圓”。
8.賞桂花,喝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節吃月餅,賞桂花,吃各種用桂花做的食物,其中蛋糕和糖果最常見。中秋之夜,月中擡頭看桂花,聞桂香,飲壹杯桂花酒,慶壹家人的甜蜜,成了節日的美好享受。在現代,人們大多以紅酒代替。
9.垂直中秋節
在廣東的壹些地方,中秋節有壹個有趣的傳統習俗,叫做“樹中秋”。樹也是豎著的,表示燈豎立得很高,所以也叫“豎中秋”。孩子們在家長的幫助下,用竹紙制作兔子燈籠、楊桃燈籠或方形燈籠,橫掛在短桿上,再豎立在高桿上,高高舉起,閃耀著五顏六色的燈光,為中秋節增添了另壹番景象。孩子們經常互相比賽,看誰站得高,高得多,燈光最精致。夜晚,城市裏的燈光如繁星,與天空中的明月爭奇鬥艷,共慶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