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史書在談到這段歷史時,總是從推動改革、加強軍備、重視外交等角度來看問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化學在這個過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說到氣的化學,就不能不提到偉大的管仲。
山東壽光王爽商周鹽場遺址。這裏是當時已知最大的制鹽基地。
軍費從哪裏來?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元年,管仲進入雍。
從壹個社會底層的貨郎,到今天齊國的尚卿,管仲這十年來經歷了很多挫折和屈辱。然而,現實並沒有給他太多時間哀嘆。上任之初,他就許下了壹個充滿激情、雄心勃勃的承諾:三十年之內,齊國要成為北方的霸主。然而,目前這個國家面臨兩大問題。如果不先解決,其生存就會出現問題:齊國因軍費不足,壹再縮減邊防軍的規模,而就在它南面的魯,則借此機會,壹再騷擾齊國邊境;更何況在西南,隔著壹個秋千般的小國,欣欣向榮的楚國正覬覦著中原之地。
在這兩個問題中,後者是最難的。楚國是齊國稱霸的最大絆腳石。楚人凝聚力強,軍事作戰經驗豐富。楚文王和齊桓公有著同樣的野心。壹旦他羽翼豐滿,奪取和鞏固北方產糧區將是他唯壹的選擇,這無疑剝奪了齊國的發展空間——楚國絕對不能主動進攻!
要阻止楚國向北發展,必須建立足夠強大的軍隊與之抗衡,甚至壓倒它;要建設壹支強大的軍隊,首先要振興齊國的經濟。沒有堅實的國民經濟作為基礎,僅靠軍事力量獲得的霸權只不過是好戰的,難以持久。軍費!軍費!軍費成為齊國發展的瓶頸。就算將軍們有再好的智慧和戰術,也不能指揮壹支糧食不足的軍隊!同樣,抑制楚國的軍事力量,最好的辦法就是抑制楚國的經濟。楚國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就是鹽,這是齊國所擁有的!貿易戰的宏偉藍圖正在形成。楚國憑借齊國的天然優勢,元氣大傷,楚人被迫投入全國相當壹部分勞動力生產絲綢和茶葉,以換取食鹽。同時,齊還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換取大量物資充實國庫。
2鹽作為戰略物資
管仲上任後頒布的第壹個法令就是對齊國所有制鹽作坊進行登記管理。這是振興齊鹽業的第壹步。漸漸地,齊的制鹽場所從壹個小作坊發展成為生產環節緊湊、工人分工細致的大型制鹽場,制鹽技術整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下屬對這些成績相當不滿意。他們對新上卿的無序方式感到不解:壹個不跑軍,壹個不授權,卻天天忙著讀書煮鹽!
管仲沒有時間向別人解釋他的計劃,但他背後有齊王的全力支持。齊不理解管仲的做法,但他很了解管仲,相信他這樣做有自己的道理。
在人類文明史上,鹽幾乎和火壹樣重要。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它釋放鈉離子和氯離子來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影響水在體內的運動。此外,氯是胃液的重要成分。氯離子通過壁細胞從血液進入胃液維持電平衡,形成鹽酸,鹽酸是消化液的主要成分。更重要的是,鹽還能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壹個作戰單位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足夠的食物,但是士兵在作戰前必須吃足夠的鹽!
楚國是春秋時期最大的國家,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即使在今天,這三個省份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濕潤的氣候,辛辣的民風。楚國自古以來就不產鹽。當時楚國不臨海,不能生產海鹽。西部巴蜀有井鹽,但是運輸成本太高。今天湖南人喜歡吃辣椒,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辣椒趕上了潮流。浙江和福建同樣潮濕,但居民喜歡甜食。所以湖南人喜歡吃辣椒可能還有壹個原因——也許是因為當地鹽的價格高,湖南人只能放棄鹽,用辣椒調味。當然,春秋時期的楚人更可憐。胡椒起源於南美,明代傳入中國,所以楚人連胡椒都不吃,只好硬著頭皮在“國際”市場高價買鹽。在這次交換中,消費了大量中國生產的絲綢和漆器。所以,戰略資源的匱乏,對於壹個尋求崛起的大國來說,是壹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管仲是古代名臣的典範,因為他為齊桓公的霸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制作過程並不復雜。
齊沿海有壹處礦藏——鹵水,是海水產出的,含鹽量遠高於海水。今天,萊州灣南岸仍有大量地下鹵水,估計總面積1.500平方公裏,含鹽濃度比正常海水高四五倍。當時齊國制鹽的方法叫浸出。除了鹽水,還使用了草木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和碳酸鈉。制鹽工人先在粘土層挖壹個深孔和壹個淺孔,然後在淺孔底部與深孔相連的孔上鋪上幾層細稻草或蘆葦,壓實當濾網,網上撒壹層草木灰,再用收集的濃鹽水澆草木灰。鹵水中的氯化鎂和氯化鈣與草木灰中的碳酸鈉發生反應,沈澱下來,被濾網堵塞,而氯化鈉溶解在鹵水中,隨鹵水流入窖池,成為高濃度的氯化鈉溶液。鹽從深坑中舀出濃鹽水,然後有兩種主要的處理方法:
濃鹽水在壹個大的陶罐裏煮沸蒸發水分,然後鹽水在陶罐裏自然冷卻。隨著水的減少,鹽從溶液中沈澱出來。這樣生產出來的鹽,因為含有氯化鎂,所以略苦。第二種是將鹵水倒入淺鍋,煮沸。用不了多久,高純度的氯化鈉就會從鍋底沈澱出來;同時,在加熱過程中,氯化鎂會分解成氣體和白色無味的氧化鎂。制成的鹽不易潮解,口感好,主要供應給貴族。
4壟斷“國際”市場
燕有很長的海岸線。但地處渤海北岸,氣候寒冷,真正能滿足制鹽條件的海岸非常有限。
越南的海岸線同樣漫長。但由於地處江南,嶽忙於改造國內地形和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大力發展鹽業。更何況嶽所在的浙閩沿海,淺層鹵水礦床並不多。所以這個國家的制鹽方法是直接把海水煮沸。但是海水的含鹽量不是很高。煮沸海水以蒸發水分,並將溶液濃縮至265克鹽。
只有秦朝重視鹽業生產,擁有豐富的湖鹽資源。秦國的鹽是“官民賣”的。政府組織食鹽生產,然後通過代理商銷售。代理提價後,秦鹽在“國際”貿易中已失去價格優勢。齊的模式正好相反,私產鹽,官買鹽。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齊的鹽業發展迅速。齊成了“國際”鹽市的壟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