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沙拉真的能緩解焦慮。"
“希望我們正在研究的技術能夠真正落地,服務社會,服務大家。”
5月下旬,壹份愛心沙拉成了校園裏有創意的暖心素材。
這是壹種零碳、零農藥殘留的綠色“科技蔬菜”,由北京理工大學集成電路與電子學院陳在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信號與圖像處理研究所的多位老師指導下,在AI實驗室“0”碳-AI賦能都市農場團隊的帶領下研發而成。在校園疫情防控期間,給師生們上了壹堂特別的“北京理工大學味道”。
巧用綠色能源實現“零碳”和零農藥殘留
據了解,播種機R&D項目積極響應國家“2030年和2060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任務,配備蓄電池,保證陰天穩定供電,使整個過程更加環保節能,實現環保“零”碳供能。
“由於過去沒有蔬菜栽培相關的實驗經驗,經過與材料學院專門研究蔬菜營養液的指導老師合作交流,我們掌握了不同蔬菜的營養液配比。”陳解釋說,在使用播種機栽培蔬菜的整個過程中,完全不需要使用農藥,使用自主研發的安全配置營養液,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植物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為植物提供穩定、可靠、無汙染、無農藥的水培環境,確保作物健康、綠色、零農藥殘留。
AI智能識別系統,可遠程控制。
另壹方面還能識別病蟲害,及時發現菜葉上的蟲眼和病斑,通過控制系統連接手機APP產生報警提示,隨時隨地監控和掌握蔬菜的生長動態。
“在實際動手操作之前,我們也閱讀了大量的資料來收集圖片和數據,因為人工智能需要不斷的訓練。當時,我們在播種機系統上部署模型時花費了大量精力,我們必須不斷優化模型。”陳說的成功部署只是第壹步。如果實際測試結果達不到預期,就需要回到電腦上不斷優化調整,然後在播種機系統上進行測試。這項繁瑣復雜的調試工作耗時壹個月,期間他和團隊成員經常淩晨兩三點離開實驗室。“我們希望不斷進步,盡我們所能做到最好。”他說。
聚焦城市,打造都市農場
“目前我國蔬菜的供應是集中的,也是發散的。產地先運到全國各地的批發市場,再配送到全國各地的批發市場,然後進入超市,最後端上我們的餐桌。”在考慮了運輸過程中的溢價和損失後,陳對播種機的下壹步試制做了規劃。他說,產品進壹步完善後,可以推廣到全市企事業單位采購供應集體菜機,也可以與學校合作加入中小學生的實際勞動課,起到寓教於樂的作用。
據陳介紹,疫情期間,人們經常在家種菜。考慮到家庭可用空間問題,計劃定制小型化種植機,滿足家庭日常供應,並在用戶間建立自發的蔬菜交換生態。
“以前,我覺得我的研究是理論層面的。這款智能播種機的研發,可以算是我第壹次把科技創新付諸實踐,真正做出了能改善人們生活的東西。”陳對說:
北京理工大學學生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農業生產
“科技蔬菜”讓城市農場有了無限可能。
采訪者提供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