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教創始人,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北印度迦毗羅衛(今尼泊爾)國王蘇凡的兒子。當他年輕的時候,他看到所有的生命都在遭受身體疾病和死亡的折磨。為了尋求生命的真諦和生死的解脫,他拋棄了皇家生活,出家為僧。
他在雪山呆了六年,常常壹麥壹麻都黯然失色。後來發現苦行不是出路,就放棄了苦行,下山了。這時壹個牧羊女見他身體虛弱,就煮了乳糜(牛奶和糧食做成的)來養他。釋迦牟尼體力由此恢復,然後在菩提樹下待了七天。臘月初八,他晚上看見星星,就成佛了。
為了不忘記佛陀出家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為了紀念佛陀在臘月初八的開悟,古印度人在臘月初八吃混粥作為紀念。因此,臘八節從古印度傳入中國,臘八成為佛陀的開悟日。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寺廟就用芳香的山谷和水果熬粥,分發給信徒和忠誠的男女。臘八這壹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模仿佛出家前牧羊女獻乳糜的故事,用香榧和水果為佛煮粥,取名臘八粥。
有些寺院在臘月初八前由僧人捧碗,沿街施舍,將收集到的大米、栗子、棗、堅果煮成臘八粥,分發給窮人。大家都認為吃了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稱之為“佛粥”壹般來說,寺廟裏的佛粥味道鮮美,數量豐富,可以滿足來寺廟參加祭奠儀式的信眾的需求。
有些信徒是專門為“粥”而來的,認為臘八粥給佛祖是吉祥的,不僅自己食用,也是給家人享用的。年復壹年,寺院熬制臘八粥的傳統在民間廣為流傳,逐漸形成了中國北方“臘八節”的習俗。
故事和傳說
傳說1:來自“紅豆扮鬼”的習俗
傳說古代五帝之壹的顓頊,死後把三個兒子變成惡鬼,出來嚇唬小孩子。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大人以為臘八節小孩中風,身體不好是瘟疫鬼造成的。
這些惡鬼無所畏懼,只怕赤(紅)豆,所以有“紅豆扮鬼”的說法。所以臘月初八,用紅小豆和赤小豆煮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二:為紀念餓死在長城遺址的民工,
秦始皇修長城,所有民工都奉命前來。他們很多年不能回家,他們依靠家人給他們送食物。壹些家在千山壹水之隔的農民工,無法送飯,導致很多農民工餓死在長城遺址。
有壹年臘月初八,沒有飯吃的民工合夥積攢了幾把粗糧,放在鍋裏煮成稀粥,每人喝了壹碗,最後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在每年的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示紀念。
傳說三:教育後輩節儉持家。
西晉的時候,有壹個很懶的年輕人,總是遊手好閑,無所事事。他的新婚妻子多次勸他失敗。然而到了年底十二月初八,家裏已經不做飯了,小夥子餓了。他把家裏的米缸、面袋、壇子都找了壹遍,把吃剩的粉和可食用的下腳料洗幹凈放進鍋裏,煮了壹碗糊狀的粥喝。
從此我苦苦思索,後悔不已,下定決心懺悔。當地人借此機會教育孩子熬粥,每到臘八就喝,既表示不會忘記祖先勤儉節約的美德,也希望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