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今的“豆腐渣”的工程越來越多,古代為什麽少有“腐渣工程”?

如今的“豆腐渣”的工程越來越多,古代為什麽少有“腐渣工程”?

豆腐渣工程,向來為人民所痛恨,但是卻屢禁不止。貪心不足蛇吞象,人性至貪的承包商大有人在,他們其中的少部分人,為了能節約成本,利益擴大化,不惜在建築工程時偷工減料。實際上,豆腐渣工程壹般就是指沒有達到合格標準的建築。

古代少有“腐渣工程”

從古至今,建築工程的安全壹直都是老百姓所關心的頭等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豆腐渣工程也是層出不窮,壹旦出現豆腐渣工程,便會影響人民的生命安全,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對於豆腐渣工程,都是讓人十分痛恨的!

但是,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謂的豆腐渣工程卻是比較少見的,我們都知道,古代科技並不發達,可為何卻比現在少很多豆腐渣工程呢?

其實追根溯源,就是在2000年前有這樣壹種制度,物勒工名,簡單的說就是在建造房屋的時候,每個工匠都要在磚塊上留下自己的姓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責任到人,壹旦出事,便能很快的找到責任人!

其實,古代並非沒有豆腐渣工程

像是明朝年間,桂端王朱常瀛就曾遇到了壹個。傳言在1621年那會,朱常瀛想要在衡陽修建壹所桂王府。這是個回報相當可觀的工程,自然引起多人的競標。當時有個叫黃用的太監,為了搶下工程的監理壹職,特意花了五萬兩銀子賄賂了工程主理人。最後,桂王府歷時6年終於落成,朱常瀛也順利搬了進去。

沒想到在住進去不到壹個星期,房梁徑直倒了下來,差點沒把朱常瀛砸死。得知此事後,黃用特意帶著銀子上門賠禮道歉,想要將此事壓下去。朱常瀛度量大,便原諒了黃用。結果,沒過多久趕上壹次下大雨,王府的正殿直接被大雨沖垮了。看到這所破房子壹而再再而三出事,朱常瀛無疑相當生氣,直接將此事上告到了崇禎耳中。

馬上,來自朝廷的調查團便來到了桂王府。在經由詳細徹查後,他們發現了黃用壹行人在王府做的手腳。為了盡可能節約工程款,黃用將墻角的數據用河沙濫竽充數,房梁更是用的朽木,終於真相大白。而按照當時明朝的《工律》壹法,黃用等涉案人員全部被處以死刑。

古人只針對建築才這麽嚴苛嗎?

絕對不是。他們對所有工藝、工匠的要求都非常嚴苛。明代就曾經規定,織匠“就予車上編號烙印,附冊開寫看驗提調官吏並匠作姓名,日後有不堅固者,照名究治”。是的,妳沒看錯,對待壹臺織布機、織匠,他們照樣要追本溯源。

隨著各個行業都要追本溯源規矩的建立,各行各業的匠人們,開始各自組織商會、行會,壹是出於同舟***濟,同甘***苦的行業義氣,還有就是想在各行業形成自己的行業標準,比如:清代光緒年間,有壹條關於當地泥匠的行規,“泥墻須包三年,如三年內倒塌者,歸泥匠賠修”。當地加入本行會的所有泥作匠,均須遵守這壹條款。

所以,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壹個建築,從壹塊磚開始,就已經有嚴密的質量監督體系了,從源頭上幾乎切斷了以次充好的豆腐渣工程,在中間環節上,除了有政府的各項法律作為保障之外,還有各個行業的商會、行會,進行監督。

由此可見,古人在質量管控上的手段和方法,跟今人相比,是有過之無不及。古人尚且知道,質量乃行業之根本,大到宮廷建築,小到壹塊布,都能堅守住質量底線,為何在我們物質條件極度發達的今天,起重機我們有了,怪手我們也有了,多堅固的鋼筋水泥,我們也能造,即便是這樣,人們反而忘記了,嚴把質量關,總是不顧壹切地追求所謂的“中國速度”不顧科學,枉顧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