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對母親養育態度與兒童個體進行研究表明:當母親的態度是支配性、幹涉性、專制性的,兒童易形成消極、反抗的個性。
美國著名的婚姻和家庭治療師Esther Boykin認為,控制型父母就是那些“不要孩子留出空間來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並發展自主意識的人”。
他們往往認為實現目標比孩子的感受更重要,不接受孩子的興趣和需求,替孩子包辦壹切,不給孩子鍛煉和學習的機會。
曾看過壹個故事,壹個家長帶著孩子區買水果,她的願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於是拿了剛上市的草莓,價格也是不菲。可是孩子壹再拒絕,說要吃蘋果。家長不樂意了,說孩子不識好歹,草莓比蘋果好吃,自己又舍得給他花錢,這孩子怎麽就不領情呢!
其實我們挖空心思想給孩子的未必是他需要的。
控制型的父母真的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嗎每壹個孩子在出生之後,都無法脫離和父母的聯系獨自存活。
而控制型的父母,猶如泰戈爾在《園丁集》中寫下的那樣:
花兒為什麽謝了呢?
我的熱戀的愛把它緊壓在我的心上
因此花謝了。
琴弦為什麽斷了呢?
我彈了壹個它力不能勝的音節
因此琴弦斷了。
——泰戈爾
泛濫的母愛和泛濫的洪水水壹樣,已經不是河流裏的能量,而是破壞力和災難了,真愛孩子的父母不會壹味放縱自己的感覺,懂得適時約束自己。父母如果固執地霸占孩子的生命空間,孩子的世界只能狹小,甚至殘缺。
1.易養出“巨嬰”
阿德勒在他的書中舉過壹個例子,壹個75歲農婦,她的兒子都50歲了還依然和她住在壹起。兩人同時得了肺炎,遺憾的是她的兒子死了,她自己活了下來。當母親得知兒子死訊,她悲傷地說“我早就知道我沒法把這個孩子帶大了。”如果媽媽不允許兒子獨立,那麽兒子就只能永遠做小男孩,哪怕他已經50歲了。
很多年輕人也出現了類似的問題,壹方面享受父母對自己事無巨細的照顧,變成“啃老”族,另壹方面生活又非常懶散,懶得打理自己的生活,由於他們既沒有探索過自己要什麽,也根本沒有投入,只是得過且過。
子女的巨嬰思想離不開父母對其的控制。等到生理年齡長大了,但心理年齡還是壹個沒斷奶的孩子,所以父母壹輩子都不能放手,也不敢放手。
試想壹下,自己會走路的人,誰願意被人天天饞著走呢?如果自己能自立,誰願意被父母壹直供養呢?
2.易幸福感低
心理學家武誌紅先生曾講過壹個咨詢案例:有壹個表面上特別成功的男士問他,自己擁有了他人羨慕的壹切,可為什麽常感覺生活沒意思,沒有幸福感,不知道為什麽要做。
經過了解後,武誌紅先生認為這位先生幸福感這麽低,可能跟父母過度控制有關,因為這位先生之前做什麽事都是為了父母滿意,但是自己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之後,卻無人能分享。
因此,體面的生活只是表面,而在其內心深處,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成為什麽樣的人——因為生活從小被父母安排著,根本沒有探究自我的機會,只是被推著、推著,便走到了這壹步。
3.易沒有擔當
蒙臺梭利說過:自誕生之日起,兒童就在逐步擺脫對他人的依賴,最後要求自己在精神上也達到獨立。
但如果父母壹直包辦、代替,易養成孩子依賴的性格,等到需要自己做決定,選擇自己生活的時候,會擔憂恐懼,甚至會逃避。
就像網友小A控訴的那樣:
我從小到大,無論什麽事,妳們總是沖在我前面。現在我長大了,妳們又指責我自理能力差,甚至當著外人的面說我這也不行,那也不會。這讓我做什麽事情都沒信心,結果也都驗證了妳們的結論,我就是壹個廢人。
如果妳的父母是壹個控制者,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1.先分清楚控制和愛
妳需要分清楚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是愛還是控制,可以從這兩個方面來看:
「回應」與「要求」
回應,指父母對孩子需求的接受;要求,指父母對孩子成熟、獨立的要求和控制。如果妳的父母對妳做某些事情最大程度的理解並認同,同時不過度決定妳的人生,在這種環境下的成長的妳,會擁有獨立自信的人格、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與高安全感。
2.守住自己的底線
妳首先要知道,當父母給妳許多打壓和否定的時候,妳不要以這些評價作為認識妳自己的依據。他們的打擊與否定更多是為了控制而服務的,因此他們會給妳壹些偏低的評價,但並不中肯客觀。
如果妳生活在壹個過度教養的家庭中,先不要指責,先感恩父母的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