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輪作連作向日葵會造成土壤養分特別是鉀的過度消耗,土壤肥力難以恢復。向日葵病害,如菌核病、銹病、褐斑病、霜黴病、葉枯病、向日葵螟蟲、蠐螬、小地老虎等。,會因連作而加重。
(2)選地向日葵具有耐旱、耐堿的特性,壹般耕地和荒地均可種植,但不宜種植在鹽分過高的地塊。向日葵雜交種應種植在較好的耕地上,產量和品質明顯,產出比大,收益豐厚,有條件的農民宜盡量利用好。
(3)向日葵是深根作物,所以秋天要用大中型拖拉機翻耕向日葵種植的地面,深度要達到30厘米左右,澆好秋水。
第二次受精
(壹)需肥特性根據試驗,每100kg葵花籽需純N 3.3-6.1 kg,純N 1.5-2.5kg,純N 6.3-13.9kg。向日葵比其他作物需要更多的鉀。
從萌芽到開花,尤其是從花盤形成到開花,是向日葵吸收養分的關鍵時期。從出苗到成盤需要更多的磷,從成盤到開花結束需要更多的氮,從成盤到蠟熟需要吸收更多的鉀。
(2)施肥技術
1.有機肥是主要的基肥,配合化肥,能為向日葵持續提供養分。基肥施用量壹般為每畝1500-2000公斤。貼敷方式有三種:攤敷、條敷、穴位貼敷。
2.種肥常規品種每畝施磷酸二銨8-10公斤,“三元”復合肥10公斤,如霍星向日葵;向日葵雜交種每畝施磷二胺30公斤,“三元”復合肥20公斤。
3.追肥向日葵應在現蕾期前追肥,每畝施尿素40-50公斤。
三粒種子
(1)品種食用向日葵主要品種有:常規種、三道美、星火向日葵、星火黑斑、美爾向日葵等。混動,進口迪卡DK119,國產DK119,以及RH118,RH3148,RH3708,RH3138,美葵65438+。油葵主要品種有:S33 (Ao33)、S47、G101、Kws303、kws203、康迪102等。
(2)當10 cm的土壤溫度連續五天達到8-10攝氏度時,即可播種向日葵。我縣常規品種壹般適宜播期在4月下旬。雜交品種生育期大於105天,壹般播期在5月份左右。生育期小於105天,壹般播期為5月下旬。
(3)播種方法向日葵以單種種植為好,最好集中連片種植,但也可在壟溝上種植。壹般用玉米播種機播種,或用鋤頭開溝或鏟播種,播種深度3-5 cm。
(4)種植密度
1,常規品種:采用大小行種植,大行覆膜3尺,小行覆膜2尺,間距1.2尺,每畝2000株;不覆膜大行距2.8尺,小行距1.4尺,株距1.3,每畝留苗2198株。
2.食葵雜交種:大小行覆膜種植,大行2.4英尺,小行1.2英尺,株距1.2英尺,每畝2770株。
3.油葵雜交種:大小行種植,大行2.4英尺,小行65,438+0英尺。G101、S33等早熟品種株距9寸,每畝留苗3900株左右。S47、S40等晚熟品種株距1英尺,每畝留苗3500株。
(5)種子處理近年來地下害蟲嚴重,播種前必須進行種子處理。具體方法如下:60公斤種子用6-8公斤40%甲基異柳磷1兩雙水噴灑,播種6小時。種子陰幹後,就可以種植了。
第四,現場管理
1.向日葵苗期生長快,發育早。為了防止幼苗擁擠和過度生長,應在1對真葉出現時進行套種。隨後,當有2對真葉時,就要定苗了。在病蟲害嚴重或易受堿害的地方,成苗可以推遲壹點,但最遲不應在三對真葉出現後。
2、中耕除草向日葵田壹般鋤三遍。結合第壹次間苗除草;第二次鏟鋤結合定苗;封壟前進行第三次中耕除草。中耕的同時要培土,防止倒伏。
3.澆灌向日葵是壹種耐旱作物。壹般苗期不需要澆水,第壹次水的灌溉時間要適當推遲。向日葵蕾期前澆第壹次水,花期澆第二次水,灌漿期澆第三次水。壹般整個生長期可以澆三次水。後期澆水要防風,避免倒伏。此外,如遇持續降雨或持續高溫幹旱,應酌情少澆水,同時噴灑葉面水。特別註意向日葵開花後不能缺水,做到“見幹見濕”。
4.剔除和人工授粉有些向日葵品種具有分枝的特性。壹旦出現分枝,就會造成養分分散,影響主莖盤的發育。因此,當植物分枝時,應及時進行修剪。
向日葵主要由蜜蜂授粉。養蜂授粉既能降低向日葵的空殼率,又能收獲蜂蜜,壹舉兩得。在蜂源匱乏的地方需要人工授粉來提高結實率。人工授粉的時間可以在上午9-11左右。此時花粉粒多,生命力強,授粉效果好。
五種向日葵種子的收獲和貯藏
1.適時采收:向日葵成熟時,植株特征如下:莖變黃,上部葉變黃綠色,下部葉變黃下垂,花盤背面變褐色,舌形花幹枯脫落,苞片葉變黃幹枯成本品種顏色,黑中帶亮白色小條紋,種仁水分不多。這個時候收獲是最理想的。
2.脫粒烘幹:將收獲的葵花盤攤在田裏,晴天晾曬2-3天,種子會變小變松。用機械、木棒或連枷敲打可能會導致種子破碎或脫色。
脫粒後的產品經過太陽場後,雜質在2%以下,水分在10%以下,即種皮堅硬,用手指按壓容易開裂,用手研磨種仁容易破碎,可以分階段包裝,禁止與其他品種的向日葵混用,這樣可以明顯增加效益。
向日葵收獲後要註意儲存條件,即要儲存在低溫、幹燥、通風的環境中,防止受潮、通風、滲漏。另外,這個品種是雜交種,壹年後就不能種了,否則質量會降低。
6.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在向日葵生產過程中,及時防治病害,保護好向日葵,是保證向日葵正常生長和高產穩產的重要環節。
向日葵病害種類繁多,危害較大。目前國內外向日葵的主要病蟲害有褐斑病、黑斑病、菌核病、銹病、黃萎病、灰腐病、露菌病和淺灰腐病。現將我縣常見的幾種疾病描述如下:
(1)向日葵核盤菌
菌核病又稱白腐病,是向日葵的主要病害之壹。除向日葵外,它還危害大豆、煙草、西葫蘆、大麻、胡蘿蔔和芹菜等作物。
向日葵菌核病在整個生育期都有發生,主要危害莖和花盤。受損植株逐漸枯萎幹枯,花盤腐爛。如果苗期生病,即使形成花盤和花,植株也會死亡。生長後期產量會減少壹半,千粒重和含油量顯著降低,出殼率增加。
莖發病時,如果氣候潮濕,在發病部位表面有壹層白色的絨毛膜,即病菌的氣生菌絲。氣候幹燥時,患部褪色,形成灰白色圓形或橢圓形同心輪紋。在莖中產生無定形的黑色菌核。
莖組織被腐蝕後,常被損傷斷裂,造成植物死亡。如果病害發生在地表莖基部附近,即使莖沒有受損,也會因為供水受阻而枯萎。
花盤受損時,花盤組織由下到上布滿白色蓬松菌絲層,內部有黑色菌核,組織腐爛。核盤菌經常連成壹個網絡。
種子的葉片和胚被破壞,大部分腐爛,其中常形成菌核。
此外,根據資料,還有另壹種菌核病菌(lib。)德巴裏,莖內病株外觀與黃萎病頗為相似,葉脈變黃,但仔細觀察,呈褐色水浸狀,逐漸變軟;如果花盤受損,花托會部分或全部褐變、軟化、腐敗,故稱“爛頭病”。
向日葵菌核病的發生規律主要是隨病株落地或混入種子越冬。當第二年春天土壤水分充足時,子囊殼從菌核中誕生,子囊孢子被釋放出來侵染寄主。子囊殼長時間釋放孢子。病株表面的菌絲在幹燥的環境條件下會變成粉末,隨風傳播。植物各部位的侵染主要是細菌反復侵染的結果,而不是寄主體內零星的菌絲。高濕度容易引起這種疾病。
防治方法向日葵菌核病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盡量從各個方面防止病原菌進入土壤,所以要特別註意以下幾點:
(2)向日葵銹病
向日葵銹病(Puccinia helianthi Sehw)是吉林、黑龍江等向日葵產區的常見病害。發病後,由於同化作用的破壞,不僅種子產量沒有下降30-50%,種子的含油量也明顯下降,甚至達到滅絕的地步。
向日葵銹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萼片。5-6月,葉片兩側出現黃褐色斑點,斑點內略露出褐色斑點,為病原菌的性孢子器官。之後葉子背面的病斑上會長出很多黃色的顆粒,這是病原菌的銹腔。7月份壹般在葉片背面形成圓形至橢圓形的褐色皰斑,表皮破裂後散在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堆和病原菌夏孢子。孢子堆可以用手擦掉。後期植株接近收獲時,逐漸形成黑色皰斑,暴露出大量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冬孢子堆和冬孢子。嚴重者葉片布滿皰斑,使葉片前期死亡。
防治方法向日葵銹病是壹種非常流行的病害,壹旦流行會造成嚴重的減產。因此,要加強對銹病的調查,根據病情、苗情、氣候條件等綜合分析銹病的發生發展趨勢,及時防治,消滅銹病,使其不至於流行。
控制向日葵銹病應采取綜合措施,以選擇抗銹病品種為主,輔以化學防治和栽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