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市場上食用菌價格還可以。想大面積種植能掙錢嗎?

市場上食用菌價格還可以。想大面積種植能掙錢嗎?

目前,我國食用菌總產量已居世界第壹;與此同時,產能相對過剩的隱憂也開始顯現!近年來,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主產區從東北、東南、華東擴展到西南、西北。如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甘肅、山西等過去栽培面積相對較小的省份,都建設和種植了壹批食用菌產區。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分中心主任張勁松說,“我們食用菌產業的比較效益還是農業最好,所以很多資本都是好的,包括精準扶貧。現在全國480多個貧困縣,有400多個貧困縣選擇食用菌作為扶貧產業。”

據了解,受國家政策支持、消費升級、餐飲業發展等因素影響,我國食用菌產量持續增長。統計顯示,到2016年,我國食用菌總產量達到3597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但同時也開始出現產能相對過剩。而且供大於求必然導致食用菌產品價格下降!

有專家指出,為了保證廣大食用菌生產者的收入,促進整個食用菌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當前首先要做的就是適度壓縮食用菌產能。在過去的計劃經濟時代,國家可以用行政手段來分配食用菌的種植面積,控制食用菌的產量,使市場的供求關系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但是,現在是計劃經濟時代,壹味想著用行政手段幹預的方法,似乎不太現實。那麽,在市場經濟時代,如何降低食用菌產能呢?借助大數據預警,生產者可以自主決策淘汰落後產能。

比如在每年生產旺季到來之前,通過大數據匯總統計,發布食用菌行業預警,告訴生產者去年生產了哪些品種的食用菌?哪些品種的食用菌太飽和,消化不了?哪些品種的食用菌供不應求?通過數據,讓生產者明白清楚,讓他們自己判斷,哪些食用菌品種不宜過多栽培,哪些食用菌可以大量發展...讓生產者自己淘汰落後產能。

食用菌栽培品種亟待調整,我國食用菌存在產能相對過剩的情況。食用菌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目前食用菌栽培品種結構不合理比較突出,亟待調整!

據了解,我國已調查的食用菌有936種,其中可人工栽培的有60種,已商品化的有36種。雖然我國食用菌品種世界領先,但栽培品種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比較突出。目前大品種占比過高,約占80%。從全國層面來看,香菇、平菇、金針菇、木耳、雙孢菇等蘑菇占比過高。

大品種比例高,容易出現集中上市、集群銷售。另外,目前產能相對過剩,更容易導致售價低,抗市場風險能力差。因此,應適度減少大品種,適當擴大珍稀食用菌的種植。稀有是相對於散裝而言的,是指種植面積相對較小,市場上供應量相對較少,價格效益相對較好。例如,我們近年來開發的長根蘑菇的商品名是黑雞樅。

發展珍稀食用菌種植,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與大品種拉開差距,錯市場銷售,有利於菇農增收。此外,還可以適當開發壹些食用菌新品種,不斷擴大消費需求,增加食用菌的市場容量。比如金針菇,壹般老年人如果食用,容易導致牙堵塞。如果能開發出多種吃起來不堵牙的金針菇,同時又有好的品質和口感,就能抓住中老年消費群體,金針菇的市場容量壹下子就擴大了。

珍稀食用菌大有可為!在食用菌產能相對過剩的背景下,調整栽培品種結構,適當培育壹些珍稀食用菌,可以成為菇農增收的有效途徑。那麽對於我們菇農來說,應該選擇什麽樣的珍稀品種進行栽培呢?培養時要註意哪些問題?

過去的珍稀食用菌大多是野生的,很多已經通過人工馴化進行了規模化、商業化的栽培。此外,近年來,人們對珍稀食用菌產品的市場需求日益旺盛,使其迅速躋身於高檔食品之列,市場份額不斷擴大。

珍惜蘑菇的代價是非常可觀的。比如我們這幾年研發的長根菇,商品名為黑雞樅,以山東這幾年供應的價格來看,壹般在每斤18-48元之間,遠高於香菇、平菇、金針菇等菇類的價格!

與大宗品種相比,珍稀食用菌由於栽培面積小,市場供應量小,所以售價相對較高。據預測,在未來,珍稀食用菌的種植將大有可為。那麽,我們的菇農應該選擇什麽樣的珍稀品種進行栽培呢?

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高霞說,“其中有壹種是黑木耳的變種,白色的,長得像黑木耳。其實屬於黑木耳。價格很好很好吃,可以涼拌也可以煮;然後是另壹個銀耳品種,從食用上來說是大家公認的;還有兩個比較好的品種,建議妳考慮壹下。壹個是平菇,這兩年價格比較穩定,壹個是羊肚菌。”

專家建議,最好有壹定的產業基礎,發展珍稀食用菌的種植。說白了,我之前有壹些栽培食用菌的管理經驗;然後,要盡量選擇壹些原料來源廣、成本低、技術操作相對簡單的稀有品種進行栽培。同時,也有專家指出,農民在發展珍稀食用菌種植時不要盲目跟風,不要壹哄而上!只有在保證質量和效率的基礎上,才能考慮規模,防止以規模求效率!

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分中心主任張勁松說,“妳不能無限擴大它。不要說今年10萬噸好,明年20萬噸,後年300萬噸。到了50萬噸可能就是平衡點了。超過50萬噸就過剩了。不賺錢,前面進去的可能賺錢,後面進去的都虧。”

食用菌向“深度”發展,合理調整栽培品種結構,可以在壹定程度上分化和消耗食用菌的過剩產能,但消耗更多產能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還是搞產品加工。如果要在去產能的同時提高附加值,我們的食用菌就要繼續向“深”發展!

中國是食用菌生產和消費大國。目前我們生產的食用菌大部分用於鮮食,但加工品的開發相對落後。而且食用菌加工品種比較單壹,以初級加工品為主,如傳統食用菌罐頭、幹品和部分菌絲體制品。

受加工技術不匹配等因素影響,我們的深加工產品不夠發達,也導致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低端產品供過於求。隨著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匹配,以及消費者需求的不斷升級,傳統食品迫切需要向營養、健康、快捷個性的新型食品轉變。因此,有專家指出,可以借機對食用菌進行深加工,向以新食品為代表的終端產品靠攏。

國家食用菌加工技術分中心主任張勁松說:“因為我們的食用菌具有多種保健功能,所以我們開發了壹些相應的產品。例如,我可以從猴頭菇中開發它們,這對胃有好處。然後每天經常吃,沒有胃病。這樣不好嗎?”

食用菌終端產品的開發應多樣化,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比如休閑食品、保健食品、醫藥都可以作為深加工的重點。除了終端產品,食用菌配料的加工,主要是食用菌粉和濃縮漿,也是深加工的壹個方向。因其應用廣泛,用量大,仍是降低產能的最佳途徑。以食用菌粉為例,可應用於烘焙、肉制品等食品加工,營養豐富,調節風味。

總之,食用菌加工要深度開發。食用菌深加工可以實現差異化銷售,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價格,延長食用菌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使食用菌市場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