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在《傷寒論》理中丸上加入了壹味附子。附子這味藥適用於虛而兼有寒邪、冷痛或者是下利、裏寒的情況。它可以溫裏,用於太陰裏寒,和幹姜壹塊溫裏。也可以祛表位的寒邪,比如桂枝加附子湯。
理中丸本身的四味藥,用人參,是因為出現了「食不消」的問題,出現了胃虛,用人參調中補津液。用生白術,溫裏燥濕,去寒飲,處理霍亂吐下不止,寒飲引起的下利、嘔吐、胸上有寒等。白術還可以幫助消化,主要是針對這個水飲影響的食欲不佳、吃東西不消化,白術去掉水飲後,消化就會變好。
用的幹姜是溫裏偏裏,搭配甘草組成了甘草幹姜湯,溫裏補津液,也是「溫裏宜四逆輩」的道理。
那麽理中丸加附子是為了加強驅除裏位寒濕邪氣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是個溫裏劑,適合太陰裏寒的情況,也就是「其臟有寒」。可以表現出:吃了食物不消化,稍微吃點生冷的、涼的肚子就不舒服,肚子疼、胃痛了,腹脹腹滿,嘔吐,肚子發硬,拉肚子、大便稀、尿頻等。壹般來說不渴,不怎麽想喝水,飲水量不多,如果要喝水,多喝溫熱水。有的還會有手腳涼、小肚子摸起來涼、怕冷等癥。
那麽這些癥狀的***同點是有裏寒的問題,還伴有胃虛消化不好的問題。
反之,如果妳不是有裏寒胃虛的情況,是陽明裏熱,表現出不怕冷反怕熱,口渴喜涼、口臭、腹脹、大便難、便秘等癥。或者是寒熱夾雜,上火,口臭口苦,長痘痘,心煩,也可以出現嘔吐、肚子痛、大便稀等癥,像是這些情況就不適合用了。
五苓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五苓散也是《傷寒論》裏的方子,被譽為「利水第壹方」。
第71條條文:「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這是壹個太陽病表寒不解,裏位有水熱的情況,可以表現為口渴多飲,小便不利,嘔吐,腹脹,咳嗽,還可能影響睡眠,失眠,者是吐瀉身痛,或者是吐涎沫而顛眩,有頭暈的癥狀。遇到這種情況,就用五苓散。豬苓、澤瀉、茯苓都是淡滲利水的藥物,澤瀉相對特別壹點,是補瀉兼具的,還可以清熱。白術苦溫燥濕去裏位的寒飲,桂枝辛溫解表。
五苓散是表裏同病,偏於祛裏位的水飲,是實證為主的,這提示要有絕對的水飲實邪在,如果是體質明顯虛弱,或者機體功能虛弱引起的水飲上逆、氣上沖,那麽就不適合用五苓散了。
二陳湯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這也是壹個非常有名的治痰方子。由半夏、橘紅、茯苓、炙甘草、生姜、烏梅組成。主治「痰飲為患,或嘔吐惡心,或頭眩心悸,或中不快,或發為寒熱,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這其實可以看作是《金匱要略》裏小半夏加茯苓湯的壹個變化。用半夏、生姜、茯苓是有明顯的支飲痰濕的邪氣在,是偏寒濕的。加了橘皮,有壹個養胃消谷去水飲、利二便的作用。這裏還有個橘皮湯,橘皮和生姜能解表去水飲。
那麽這個方子可以用於因痰濕內停所致之咳嗽痰多,惡心嘔吐,眩暈,失眠,心悸,苔白膩,脈緩濡等癥。不過如果體虛明顯的,或者沒有絕對的水飲邪氣有余的,就要慎重了。
藿香正氣水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藿香正氣水,由廣藿香、紫蘇葉、蒼術、陳皮、姜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半夏、甘草組成,也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具有芳香化濕,溫裏化飲的作用。
藿香正氣散主要用於裏位有濕氣、寒氣的情況。現在多用在暑濕所致的感冒,腸胃型感冒,癥見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泄瀉。
藿香辛,發散,有發汗祛濕的作用,如濕氣重引起的乏力、身體沈重、頭重如裹,皮膚上的問題如痤瘡、濕疹、皮膚瘙癢、香港腳等。還能化解人體腸胃裏的濁氣,如濕困脾胃引起的嘔吐、腹瀉等。
紫蘇葉性辛溫,能發汗、行氣、和胃、寬中、化痰除水飲。搭配組成的橘皮、半夏、大腹皮、蒼術、厚樸等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能除三焦壅滯不利,廢水沖逆而引起的胸悶氣短、咳嗽、打嗝嘔吐、痞滿、腹脹不舒服等癥狀。甘草在這裏不是為了補津液,是搭配這些苦辛溫的藥物,辛甘發散祛邪。
藿香正氣水比較特別的壹個地方是,可以用於中暑兼素體寒濕體質的情況。但如果是單純的中暑,就不可以用了。
而且現在市面上很多藿香正氣水都含有酒精,酒精過敏的人要避開。也不要同時和頭孢類的藥物壹起服用。
參苓白術散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同樣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還有參苓白術散,由人參、茯苓、白術、白扁豆、山藥、蓮子、砂仁、薏苡仁、桔梗和炙甘草組成。後經《古今醫鑒》調整,多了壹味橘皮。
那麽這個方子主治脾胃氣虛挾濕證。癥見四肢無力,形體虛羸,飲食不化,或吐或瀉,胸脘痞塞,面色萎黃,苔白膩,脈虛緩者。也常用於止瀉、止咳、虛弱體質的調養。
其中茯苓、白術、白扁豆、橘皮利水,山藥、蓮子、人參、炙甘草組合能補中養胃養津血的。薏苡仁味甘,微寒,《名醫別錄》提到它可以消水腫,利腸胃,幫助消化,令人能食。還有個桔梗常用於腹滿腸鳴、腹中脅下痛。薏苡仁和桔梗都是微寒能排膿散結的藥,這不同於前面常提到的生姜、半夏,是有壹些清熱的作用。
* 註:文中部分內容來自憶忘老師《硬核傷寒論之傷寒論核心方藥25講》系列課程。本文提到的中成藥,如需服用,請在醫師專業辨證指導下進行,切勿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