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知識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良知是什麽意思

知識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良知是什麽意思

讀完了應知道了:

知識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

文化是壹種能夠激發我們感情的崇高東西,有文化的人壹般不會冷冰冰的,而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和詩意的眼光。

可是今天,我們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識、技術、專業,唯獨缺少文化,我們培養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很多高學歷的野蠻人。

有句很有名的話: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中國人耳熟能詳,而且對它很是認同。但是我今天要對大家講的是,盡管知識確實重要,但知識也有局限性,良知才是我們的方向。

別用瑣碎知識把人生切割成碎片。

知識是無限的,人生卻是有限的。莊子就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世界所包含的無限知識,那我們的人生就會廢掉。

當知識不成體系時,它是無用的,只是碎片。曾有壹個國學知識競賽出了壹套國學題目,編輯想讓我審壹下。我看了5分鐘,對它的判斷就是6個字:無趣、無聊、無用。

比如有壹道題目問:在中國歷史上哪壹個時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這是非常嚴肅的知識。如果妳專門研究宦官,把他們的生存狀況、心理狀態以及他們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影響、作用都搞明白,妳將會成為壹名了不起的專家。可是假如妳的主要精力不在此,這樣的知識碎片,對妳壹點用處都沒有。

還有壹道題目:胡蘿蔔是什麽時候傳入中國的?如果妳能把它變成系統的知識進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義的。如果不能,這樣的知識碎片可能產生負面影響。他比別人知道得多,也許就會天天等著別人提問,甚至每次和朋友吃飯的時候都點胡蘿蔔,別人吃得很香,他卻只等著壹個問題。這根胡蘿蔔把他壹輩子都拴死了。

德國哲學家尼采寫過壹篇文章叫《我為什麽這麽聰明》。他的結論就壹句話:我之所以這麽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精力。

生活中有太多的無用知識。比如,很多人關心某個明星喜歡的顏色是什麽,星座是什麽,結了幾次婚,又離了幾次婚。當壹個人把精力花在這些地方時,他可能獲得了知識,並且在飯桌上能與人聊天,但他會變得特別瑣碎。

我曾寫過壹篇文章,題目是《警惕知識》。主要觀點就是,我們的生命本來就不可能占有無限的知識。更可悲的是,無聊的知識會讓人生變得無聊,瑣碎的知識會讓人格變得瑣碎,甚至猥瑣。

荀子曾提出過對知識的鑒別。他說有些知識是無聊的、無用的、無趣的,他對這樣的知識有壹個判斷,叫“不知,無害為君子;知之,無損為小人”。有的知識對妳的人生,壹分都沒加,又何必耗費精力和時間呢?

沒知識可寬容,沒良知不可寬容。

《列子》裏面有篇文章叫《兩小兒辯日》,大家應該都讀過。兩個小孩辯論說,太陽早晨離我們近,還是中午離我們近。兩個人都有根據,說早晨近是因為早晨的太陽比中午大;說中午近是因為中午的太陽比早晨熱。

孔子活得真有壓力,他幾乎是那時候的“谷歌”和“百度”,大家有什麽問題都跑去問他。兩個小兒問孔子,但孔子沒法判斷。於是作者就借小孩的口吻諷刺孔子:“誰說妳知識多?”作者大概是想,只要否定孔子的知識多,那就否定了孔子的價值。

這個思路顯然是錯誤的。在人生知識的考場上,誰能站到最後?我今天跟大家打個賭,我可以出壹套100分的知識類題目,每道都有標準答案,但我能讓在座所有人都得零分。反過來,妳們也可以給我出100分的知識類題目,讓我壹分都得不到。

比如,復旦大學自主招生出過壹道題,老師對學生提壹個要求:“妳現在問我壹個問題,必須滿足兩個條件,第壹是要我回答不出來,第二是妳必須要有標準答案。”很多人說這個題目太雷人了,可我就覺得出得很好。因為它告訴我們,在知識的考場上,沒有人可以站到最後。有壹個聰明的學生馬上問:“老師,妳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嗎?”

如果要算知識的總量,我相信今天在座的人,妳們的知識總量都超過孔子。比如說,我可以出計算機、物理、英語、數學之類的題目,孔子肯定答不過妳們。

但我們就比孔子的境界高嗎?這就要思考另壹個問題了:決定孔子境界的不是知識的總量,而是另外壹種東西。孔子自己早就說過:“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我有知識嗎?不,沒有。蘇格拉底也曾經說:“我比別人多知道的那壹點,就是我知道自己是無知的。”

他們說這些不是謙虛,只不過說出了壹種真相。面對世界的無限,我們短暫生命裏的知識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我們應該允許自己的無知,也應該寬容別人的無知。

但是有種情況是不能寬容的,那是什麽呢?就是沒有良知。

價值判斷比事實判斷更重要

沒有知識可以被寬容,沒有良知不可以被寬容。我們遇到標準化的試卷,回答不好沒有問題,但是涉及良知判斷、是非判斷、善惡美醜判斷,如果出了問題,那就是大問題。

我講壹個故事。有壹位父親發現15歲的女兒不在家,留下壹封信,上面寫著:

“親愛的爸爸媽媽,今天我和蘭迪私奔了。蘭迪是個很有個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種花紋,只有42歲,並不老,對不對?我將和他住到森林裏去,當然,不只是我和他兩個人,蘭迪還有另外幾個女人,可是我並不介意。我們將會種植大麻,除了自己抽,還可以賣給朋友。我還希望我們在那個地方生很多孩子。在這個過程裏,也希望醫學技術可以有很大的進步,這樣蘭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父親讀到這裏,已經崩潰了。然而,他發現最下面還有壹句話:“未完,請看背面。”

背面是這樣寫的:“爸爸,那壹頁所說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學家裏,期中考試的試卷放在抽屜裏,妳打開後簽上字。我之所以寫這封信,就是告訴妳,世界上有比試卷沒答好更糟糕的事情。妳現在給我打電話,告訴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

這封信說明,壹個人在知識的試卷上可以犯錯,甚至不止壹次犯錯,但是在良知問題上,可能犯壹次錯,我們就萬劫不復了。所以,比事實判斷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

今天中國社會的壹個問題,就是缺乏判斷力。中國教育的壹個問題,就是缺乏文化素養。比如,為了抵制日貨,很多年輕人走到大街上砸同胞的車,甚至傷害同胞的身體。他們帶著壹腔熱血,以為在愛國,但實際上卻是在“礙國”。

為什麽壹個帶著良好愛國熱情的人,會去做損傷中國人形象的事?他們缺少的是什麽呢?良知。

知識就是力量,但我要告訴大家,良知才是方向。我們常常說落後就要挨打,我還要告訴大家,野蠻也會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