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種植豇豆後如何打理田地

種植豇豆後如何打理田地

栽培技術要點

(1)早春小拱棚長豆角栽培技術

1.培育壯苗:有經驗的菜農認為,長豆角直播莖葉旺盛,但結莢少,秧苗移栽結莢多。春豆,尤其是早春栽培的,直播後溫度低,發芽慢。遇到低溫陰雨,種子容易黴變,成苗差,遇到霜凍容易死苗,適宜育苗。

育苗可在溫室、大棚、小拱棚、陽光床等設施中進行。苗圃幼苗可以在營養缽或營養塊中培育。營養土的配制可參照茄子育苗的相關內容進行。

(1)播期:壹般在蟄前後。

(2)播種:提前選種,剔除蟲蛀、擦傷的種子,然後在每個盆或營養塊中播種3-4粒。播種後澆水保濕,但澆水不宜過多。覆蓋1 cm營養土後,用塑料薄膜和小拱棚覆蓋。出土前不要揭開塑料薄膜,以保持溫暖和濕潤。

③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後,噴施代森錳鋅、百菌清等藥劑,預防幼苗病害。出土後,去掉塑料薄膜,搭建壹個小拱棚。管理的重點是控制溫度,棚內溫度控制在20℃左右,即小拱棚內溫度低於20℃時,拱棚以覆蓋為主,棚門以關閉為主;當小拱棚內溫度高於20℃時,揭開小拱棚,打開棚門,有助於降低溫濕度。早春有2-3級以上偏北風時不要揭膜,以免傷到嫩葉和生長點。

2.整地、施底肥、畦耕。豆類喜歡深土,播種前要翻25厘米深。關鍵是要施底肥。菜農有“三追不如壹鞋底”的說法,特別強調了基肥的重要性。因此,必須結合翻耕施用5000-10000公斤土壤雜肥、50-75公斤過磷酸鈣或50公斤磷酸二銨和15-25公斤鉀肥。整地後,做壹道寬1.2-1.3m的畦,每畦移栽兩行豆,穴距20cm左右。

3.適時種植:春分過後,第壹片復葉展開之前,可以選擇冷尾暖首日進行種植。采用地膜覆蓋和小拱棚生產可明顯提早上市,提高早期產量。要隨時觀察田間情況,在局部膜與苗即將接觸時破膜,並註意壓實苗周圍的膜邊。暴風雨天氣過後,有必要仔細觀察。如果膜上有水,就要把水去掉,損壞的膜要及時壓平或重新覆蓋。

種植密度:行距60-65× 20cm,667m2種植5500穴,每穴2-3株。種植後用1: 1000倍的迪信通藥液淋穴,每穴300克左右,既可作為根水,又可防治枯萎病和根腐病,壹舉兩得。然後蓋壹個小拱棚,密封5-7天,有利於緩苗。

4.現場管理:

①水肥管理。豆類從移栽到開花,控水、中耕是促根的主要方法,適當蹲地,促進開花結莢;結莢後,要充分供應肥水,增加花數和莢數。具體做法是:幼苗移栽後,用定苗水、緩苗水澆豆後,立即培土蹲苗,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溫度,促進根系發育,控制莖葉徒長。芽出現後,可以用小水澆灌,然後培育。初花期不要澆水。當第壹個花序開花結莢,出現幾個花序時,就要澆足水。第壹次澆水後,莖葉生長迅速。當中下莢拉長,中上花序出現時,進行第二次澆水,然後進入結莢期,幹了再澆水,以獲得高產。收獲高峰期,用水追肥壹次,用尿素15公斤,二銨25公斤或磷酸二氫鉀22-25公斤667平方米。

(2)修剪、去核和分枝。

先在基部抹芽,將主蔓第壹花序以下節位的側芽全部抹光,促進提早開花。

第二,藤本植物的腰部是分叉的,在下蹲階段要及時去除每個混合節上的小葉芽,促進花芽的生長。在側枝的情況下,也可以留壹片葉子去撿心,側蔓的第壹節可以用來形成花序。

三是拍團尖。中後期,主蔓中上部長出的側枝應盡早采摘,以促進豆類生長。

四、主蔓打頂,主蔓在2米以上時,會促進每個花序上二次花芽的形成,有利於莢果的收集。

(3)及時豎拉藤:及時拉藤後,及時豎拉藤。有“人字架”、“樹籬架”、“鳥巢架”腳手架材料有竹竿、樹枝、纖維繩等。

5.適時采收:春季早耕的目的是為了早上市,獲得高效益。此外,豇豆是壹種商品豆,豆莢很嫩,所以應該提早收獲,通常在開花後5-7天。采摘時不要損傷花序上的其他芽,不要壹起采摘花序梗。妳應該按住豆莢的底部,稍微向左右轉動,然後取下。

(2)露地秋豆栽培技術

1,品種和土壤選擇

秋季種豆應選擇春柳、揚州邦達1、2號等抗寒抗濕能力強、開花能力強的品種。土壤應為沙壤土,地勢高,土層深,排水良好,酸堿度適中,無豆科作物。

2、適時播種,合理密植

秋季應在8-9月種植豆類。直播是最好的播種方式。合理密植,畝產種子量1.25 ~ 1.5公斤,行距50 ~ 60厘米,株間距8 ~ 10厘米,兩行種兩粒。

3.田疃管理

(1)?插竹畫藤:壹般在幼苗長到30 ~ 40 cm時,插竹畫藤。晴天天氣涼爽時要拉筋,每根綠籬竹拉4根左右藤蔓為宜。

(2)?肥水管理:豆類的施肥應以基肥為主,追肥為輔。優質土混肥1500 ~ 2000 kg和復合肥20 kg在底肥與畦面結合時施入,在初花期與土培結合時在畦面兩側施入復合肥30 ~ 40 kg。苗期追肥宜薄施輕施,肥料濃度隨植株生長逐漸增加,每次追肥應在晴天進行。在收獲期間,根據生長情況,應適當追肥。

豆類在整個生長期都是濕潤的,土壤過濕容易導致徒長或根腐,特別是播種後,土壤過濕,種子吸水過多,發芽過早、過快,使幼苗組織嬌嫩,抗逆性減弱,容易導致徒長或幼苗死亡。因此,播種應在晴天進行,播種前應在播種行間淋水,播種後2 ~ 3天內不淋水。當種子開始發芽時,有利於幼苗健康生長。開花結莢期需水量較多,尤其是秋季氣溫高,水分蒸發量大,需要早晚噴水調節田間小氣候。

第四,蟲害控制

(1)主要疾病

豆類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銹病、白粉病、炭疽病、枯萎病、病毒病等。

1,根腐病應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進行輪作制和田間管理。同時,播種時將50%多菌靈1公斤和細土400 ~ 500公斤混合均勻,然後將種子蓋好。發病初期,37%多菌靈200 ~ 300倍液或迪信通100 ~ 60。

2.銹病: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甚至危害葉柄和莢果。發病初期葉背出現小的淡黃點,後變為銹褐色,隆起如小膿疤,後擴大為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發紅褐色粉末。夏季孢子。防治:發病初期,噴灑50%硫磺懸浮劑200倍液或150倍粉蟎清。

3.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也可侵害莖、藤、莢。葉片感染時,初期葉背出現黃褐色斑點,擴展後為紫褐色斑點,上面覆蓋壹層薄薄的白色粉末。病原體是子囊菌綱的真菌。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灑70%甲胺磷可濕性粉劑500倍,或40%瑞通可濕性粉劑600倍,50%硫磺懸浮劑300倍,粉必清150倍。

4.炭疽病:該病在莖上產生紡錘形或條狀病斑,初起紫紅色凹陷,嚴重時危害莢果,形成紅褐色病斑,為真菌病。在露水過多、濕度過大的情況下,病情嚴重。防治方法:種子處理用種子量0.4%的多菌靈或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或用60%防黴寶600倍液浸種30分鐘,洗凈晾幹後播種。發病初期噴灑70%甲托500倍液或炭疽800倍液,每瓶施噴灑50-60公斤水或特普力500倍液。5-7天,連續2-3次。

5.枯萎病:該病主要危害葉片。葉斑呈多角形至不規則形,直徑2-5毫米,起初為深綠色,後為紫色,數個病斑融合成病斑,使葉片提早枯萎直至脫落。通常情況下,高溫高濕有利於發病。防治方法:如發現病株,及時摘除病葉並銷毀。後期噴施700-1000倍百菌清混合液、1000倍百菌清和70%代森錳鋅混合液、500倍40%多硫懸液混合液、1000倍克康靈混合液或500倍克綠混合液。

6、病毒病

病毒病分為花葉病毒病和叢枝病毒病,壹般秋季發病較重。該病將嚴重影響豇豆的產量和品質。這種疾病不僅危害豇豆,也危害豌豆、蕓豆、扁豆、煙草和大豆等作物。

癥狀:幼葉上常出現亮脈、花葉、失綠和畸形,新葉濃密的綠色部分略突出,變成疣狀。有些病株的葉肉或葉脈會壞死,導致褐色凹陷條紋,病株矮化,花器官畸形,豆莢少,豆料上有黃綠色斑點。

致病條件:用病毒種子播種,幼苗發病後會形成中心病株(或病區),由有翅蚜蟲傳播,使病毒病在田間迅速蔓延。通過其他途徑的果汁接觸也是重要的感染方式。此外,多年連作、夏秋幹旱、苗期缺水、蚜蟲大量存在是病毒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條件。

預防和控制方法:

(1)抗病品種和無毒種子的選擇,如新疆8號、誌堅28-2、慶豐豇豆、穗豐8號、844長豆角、夏秋王等。,具有壹定的抗生素抗病性和抗病性。自留種子者,應在無病田或多年未種豆科作物的地塊繁育種子。在田間種植時,他們應該選擇2-4年沒有種植豆科作物的地塊(至少去年沒有發生病毒病)。

(2)加強現場管理。清除田間雜草,早期拔除中央病株。雨後排水可以防止田間積水,促進植物根系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幹旱時灌溉有助於增加空氣濕度和降低溫度,減少和預防病毒感染。

(3)註意及時消滅蚜蟲,減少蚜蟲的傳播。

(4)化學防治:苗高30cm後,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1.5%冰之靈EC 1000-1500倍液噴施。其他藥物包括病毒性酰胺和病毒性立克次體。

(2)主要害蟲

危害豇豆的主要害蟲有蚜蟲、美洲斑潛蠅、螟蟲等。但最常見的是豆莢螟。

危害特點:幼莢螟吃嫩莢和莢內嫩豆、花,糞粒堆積在鉆孔外,常使莢脫落、開花,莢味變苦。豆莢和蟲洞扭曲的形狀會大大降低豆子的商業化。有時能卷葉,對產量有壹定影響。

生活習性:二化螟能適應很寬的溫度範圍,在7-365438±0℃都能發育。其發育的最適條件是溫度28℃,相對濕度80-85%。每年6月至10幼蟲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包括清除落葉和豆莢,減少蟲源,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

化學防治:芽期噴施2.5%溴氰菊酯3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6000倍液。生物農藥,如威猛敵312粉劑、殺蟲劑、阿維菌素、阿維菌素等應用廣泛,但也要輪換使用。

動詞 (verb的縮寫)收獲

1.宜分期收獲。豆莢基本定型就可以收割了。註意及時采收,防止莢果老化。

2.收割過程中使用的工具應該幹凈、衛生、無汙染。

3.采收時,應將采收蔬菜的地塊編號、管理者姓名、采摘數量登記備案,以便編制產品批號。

4.有機食品應當按照操作規程分別收獲、運輸和儲存。

六、種子。

留種用地,選擇具有本品種特點、長勢好、開花早、莢果多、無病蟲害的單株作為種子,在單株上選擇兩個大小、長短、粗細相同、籽粒排列整齊的莢果留種。其余植株,去雜去劣後,取中下莢貯藏種子,用於生產。每畝可收獲約75公斤種子(1畝= 667平方米)。種子脫粒曬幹後,要及時熏殺,或在種子中混入少許樟腦丸,以防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