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常德七中的學校沿革

常德七中的學校沿革

常德七中是壹所具有悠久歷史和光榮革命傳統的完全中學。從1922建校到2004年,經歷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即五個校址(常德市陳寺灣、鼎城區滄浪鄉唐家溪、太平鄉太平山、崗兒口鄉甲子崗、大西門外現有校址)和五個校名(縣女子高級小學、縣女子初級中學、市女子初級中學、市女子中學)。學校從建校之初的壹所女子高中發展成為環境優美、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的新型省級示範高中。常德縣女子高級小學誕生於民主革命浪潮來臨時的1922。為民族解放而生,渴望民族復興。

萬斯常德市1922“女高”校址(現常德市武陵區委大院)的經歷。每年春秋兩季招收壹個班的學生,常年保持學生人數在140左右。到1940小學裁撤時,* * *已畢業32個班,畢業生約1500人。“女子高中”壹經成立,立即被推入民主革命的浪潮中。青年* * *產生了黨員、周、歐陽等第壹批“女高”教師。他們在學校傳播革命思想,提倡理發放腳,帶領進步師生參加抗日愛國活動。隨著北伐的興盛,“女高中”師生積極支持、宣傳和參與革命。1927年5月,許克祥在長沙制造“馬日事變”後,駐紮在常德的反動軍隊包圍了壹切革命團體,搜捕和槍殺* * *生產者和進步人士。“女子高中”三班學生周風鳴被捕,壯烈犧牲。師生中的黨員,如和周,死裏逃生,流落異鄉。時任校長的熊樹軍先生是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常德縣黨部執行委員(左派)。因為他用自己的身份掩護湘西地下黨總司令戴秀文同誌,也被物業通緝,但通過受托人管理活了下來,卻破產了。學校更名為“常德縣女子初級中學”後,校址不變。

《女高》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創立的。那時候條件簡陋,環境惡劣,學生不多,學校很小。所有的“女高”師生克服重重困難,讓這所學校在風雨中慢慢成長。任何新的生命,只有經歷風雨,才能成熟。“女中”是在惡劣的環境中創建,在坎坷中成長。在風雨飄搖的抗戰時期,這個新生命沒有被扼殺在搖籃裏,而是成長了。

1939年暑假,侵華日軍入侵湘北,常德告急。學校搬到了離常德市區數百裏的滄浪鄉唐家溪,堅持正常上課。

1940年8月,校長周寶山以學校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小學停辦為由,遷到離城30裏的太平鄉(今太陽山)。學校以明代古剎白鹿寺為校舍,臨時借用私立國威女校的學校家具,艱苦辦學。

1943年3月,侵華日軍入侵荊江以南,常德再次告急。學生陸續離校,接任校長僅壹個月的張南老師帶領40多名無家可歸的學生遷移到常德何謙滄浪鄉、仙池鄉避難。最後,在香港甲子崗租下鄉紳唐伯雲的26間住宅,建8間茅屋作為校舍。同年6月常德壹度淪陷5438+065438+10月,校長張南帶領400多名師生到離學校30裏的楓樹灣避難。65438年2月,常德收復,學校遷回直隸港。

1939到1943這段時間是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期,也是女子中學創辦以來最困難的階段。這幾年學校換了位置,老師和學生都是異地流離。但由於陳中壹流校長堅持嚴格的辦學宗旨,邀請各方有識之士授課,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優良,教學秩序保持穩定。不僅如此,女中學師生還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為喚起民眾參與抗戰、增強勝利信心做出了貢獻。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學校被勒令復員。1946年2月,遷回西四灣原址,結束了長達6年的遷徙。

在風雨飄搖的抗日戰爭時期,龍丕欽、陳、、戴、等多位校長聘請了陳、劉、董作豪、、陳鳳玲、黃伯敏、龍學思、羅世攀、陳大剛、、李馨子、劉乃誌、王才輝等多位名師來領導全校。在此期間,學校壹直保持6個教學班,學生約300人,29個班畢業,畢業生約1.500人。

女子中學的進步師生為迎接常德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49常德解放。8月,學校被軍事管理委員會接管。學校更名為“常德女子初級中學”,原校長張南留任。同時,黨員出身的範群被任命為副校長。學校網站仍在經歷萬斯。

解放初期,女子中學除保留部分原有教師外,還逐步吸收了壹批思想進步、知識豐富的教師來校任教,並在1950師生中建立了團學組織。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師生們有著高漲的政治熱情。抗美援朝運動初期,許多師生參加宣傳,捐款買飛機、大炮,有的甚至報名當誌願者。1950和1951兩次戰役期間,適齡青年100%報名,30名學員先後進入軍隊幹部學校,其中許多人走上了保衛祖國的崗位。1951和1952年冬天,20多名教師參加了區裏組織的土改工作隊,到澧縣參加土改運動,得到了鍛煉和教育。在這壹階段,學校的工作有了很大的變化:在教學內容上,去掉了反動教科書,增加了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等課程,強調在各學科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學習和運用蘇聯教育理論;在學生管理方面,廢除舊的紀律制度,強調民主管理、師生平等,建立班主任制度。老師堅持以說服教育的方式教育學生,師生關系非常密切。

隨著國民經濟的提高和教育的逐步發展,女子中學的規模也逐漸擴大。接下來的1952期,壹次招了5個班,人數從300人左右增加到500人。為解決校舍不足的矛盾,市政府將原來位於瑪瑙巷的四維女中教學樓劃撥給女子中學,命名為女中分校。接下來的1953期,又招了六個班的新生。到7月1954,學校有13個班,600多名學生。從1949年7月到1954年7月,常德女子初中* *歷時五年,11班,500多名學生畢業。

1954常德專修文教部決定學校增設壹所高級中學,並選定大西門外原私立春坊學校作為新校址。並安排女子中學面向常德地區(包括現在的常德市和益陽地區)招收高中女生,學校成為常德地區唯壹壹所全女子中學,更名為“常德女子中學”,並將學校遷至大西門外的新校址(即現在的校址)上課,並抽調市委委員丁正同誌擔任校長。

1956學校成立了黨支部,丁正同誌任第壹任黨支部書記。從1954到1957,女子中學教學樓數量快速增長。新建磚木結構教學樓3棟(18教師),學生宿舍4棟(可容納寄宿生700人),實驗室1個。教學設備和生活設施基本完善。在教學上:教師學習業務的氛圍很濃,教學質量高。65438-0957,女子中學第壹屆高中畢業生參加高考。雖然當年高校招生大幅下降,但升學率仍在50%以上。

在接下來的1962期間,常德特委決定將女子中學改為完全融合中學,並命名為“常德七中”。同年,常德四中撤銷,並入七中。改為常德七中後,學校狠抓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穩步上升,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1954-1962期間,學校維持20-24個班的規模。八年時間,高中19班,初中37班,畢業生約2800人。新時期,根據幹部“四化”的要求,上級對學校領導班子進行了全面調整。劉金城校長上任後,向全體師生提出了“同心同德,努力工作,振興七中”的總體目標。在校長劉金城的帶領下,常德七中開始以嶄新的姿態向前邁進。從1994年8月到2003年7月,石振亞帶領師生員工壹步壹步的進步。學校的規模逐漸擴大了。截至2002年底,學校現有49個教學班,近2000名學生,校園面積1.30畝。校園建設發展迅速,擁有強子樓、芙蓉樓、科教樓、圖書館、雙馨樓、學生公寓、科教中心、藝術培訓中心、生活服務中心等現代化教學中心,校園美化綠化成效顯著。

如何讓學校有特色,壹直是幾代七中學子的追求。在他們看來,特色就是學校的品牌,壹個沒有特色的學校是很難發聲的。因此,以施振亞為首的學校領導明確了“按教育方針育人,以師生質量立校”的原則和“培養現代人、文明人、成功人”的教育目標,提出了“德育為先、全面發展、深入心理教育、善於藝術”的教育目標。經過認真分析論證,他們最終將七中的特色定位為“藝術”

學校先後被授予湖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南省文明建設單位、湖南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重點中學(現更名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常德市兩個文明建設標兵單位、常德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自李中瑩總統2003年7月上任以來,學校的規模壹直在擴大。學校占地面積140余畝,建築面積60000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27658平方米,辦公用房867平方米,生活用房7140平方米,其他用房1525平方米。健身房、運動器材、音樂器材、美術器材、理化實驗室儀器都已配備齊全,並達到國家標準。學校擁有先進的教學設施、現代化的計算機房、語音室和校園局域網。圖書館藏書豐富,藏書約65438+萬冊。學校還配備了閉路電視系統和校長辦公室系統。到2003年底,學校發展到54個教學班,42個高中教學班。現有教職工230人,高級教師64人,黨員教師105人。學校有3031個學生。“以發展為主題,以教學為中心,以藝術為特色,以創新為重點,以管理為支撐”是李中瑩校長的辦學主張。在正確辦學思想的指導下,學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