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又稱浴佛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語族和東南亞的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中國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潑水節又稱宋幹節,已有700年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大的傳統節日。那壹天,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中國、雲南等地的人們壹大早就起床沐浴佛事,然後開始壹連幾天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互相潑灑純凈水,祈禱洗去過去壹年的坎坷,帶著美好的祝願在新的壹年重新開始。潑水節是傣族最盛大的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通常持續3到7天。第壹天在傣語裏叫麥日,類似於農歷的除夕。第二天,傣語叫怒日(空日);初三是大年初壹,叫霸王馬,意思是保持老樣子。人們認為這壹天是最美好和吉祥的壹天。
潑水節的另壹項引人註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象腳鼓和孔雀舞。那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叫麥帕亞萬馬,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身著節日盛裝的人們聚集在瀾滄江和瑞麗河畔觀看龍舟比賽。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他還有翺翔、鬥雞、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異常熱鬧。
桑幹畢邁是阿呆語,意思是傣歷新年。由於傣族人慶祝新年,他們要舉行獨特的潑水活動來互相祝福,所以其他民族把這個節日稱為潑水節。傣族新年(潑水節)的起源有壹個悲傷的民間故事。據說人類的氣候最初是由壹個叫彭麻紮的神控制的。他把壹年分為旱季、雨季和冷季,為世人規定了農時,讓壹個叫彭馬甸達拉紮的神掌管。彭馬店達拉紮自以為神通廣大,無視天道,為所欲為,風雨中亂走,寒熱錯位,導致天下雨旱失衡,寒熱不分,苗死人亡,人畜遭殃。壹個叫帕雅夜的年輕人,用四塊木板做翅膀,飛到天上,找到了英達提拉神,講述了人類災難的故事。帕雅晚上想去最高壹層祭拜天壇和金沙時不小心撞上了天門,壹個天門塌了,把他壓死在了天門口。帕亞死後,天庭之王英達提拉開始使用壹種戰術來懲罰善使魔法的瑪典達拉紮。他變成了壹個英俊的年輕人,假裝和他的七個女兒說話,她們正抱著馬甸達拉紮。七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同時愛上了他。姑娘們從小夥子口中得知父親在人間的災難後,既惋惜又痛恨。為了拯救世界免於災難,七個善良的女孩決心大義滅親。他們盡最大努力找出父親生死的秘密。他喝醉的時候剪了壹束頭發,做了壹個弓(heartstring bow)。他毅然砍下了馬甸達拉查的頭,抱在懷裏。他不時輪流用清水潑灑,沖走汙穢和氣味。據說這就是過年時人們互相潑水的由來。
傣歷新年節多在六月下旬,少數在七月上旬。傳統的放假時間通常是3天(有時是4天)。第壹天叫麥,相當於農歷的除夕。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準備年貨,吃年夜飯。第二天,叫做腦,是不必要的壹天,不算在舊年,也不算在新年。它被稱為空日,據說這壹天是馬甸達拉紮的頭腐爛的日子。在這壹天,人們通常會舉行潑水活動,紀念救人的女神,用聖水消災避難,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被稱為麥帕亞萬馬,據說是帕亞萬馬的靈魂帶著新歷法返回地球的日子。人們習慣稱這壹天為天之王的到來。根據古老的習俗,這壹天是為了慶祝新年的到來,通過沖關,高飛,唱歌跳舞,劃龍舟等。
傣族新年,也被稱為潑水節,慶祝三至七天。第壹天叫做Netmold(死亡的意思)。人們認為這壹天不吉利,所以不洗頭,不理發,也不工作。我們去抓鐘擺,賽龍舟,升高度。
第二天叫Netbrain(臭臭的意思),認為不幹凈。要洗澡、洗頭、理發、更衣、洗佛像、洗佛塔,晚上要舉行演出,放煙花、放孔明燈,送走壹年中所有的疾病、災難、臟東西,幹凈的進入新的壹年。在傣歷中,這兩天被認為是空日,不算舊年或新年。初三是大年初壹,叫霸王馬(意為神,也意為壹年的開始)。傣族人把這壹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這是潑水節的高潮。要開展堆沙、拜佛、潑水、促高飛、丟包、跳伊拉河、拜年等活動。
潑水節在傣族日歷的六月和七月舉行。這天早上,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澈的水。他們先去佛寺拜佛、浴佛,然後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好運、幸福、健康。人們載歌載舞,鑼鼓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濺得到處都是。場面真是壯觀。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在林中空地玩丟包遊戲。花袋由美麗的花布制成,內裝棉紙、棉籽等。,並在四個角和中心裝飾有五個花穗。它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和收包相識。女生自覺讓小夥子輸了之後,小夥子把準備好的禮物給了女生,兩人都離開人群去了壹個僻靜的地方談戀愛。
潑水節期間還會有龍舟比賽,在瀾滄江上舉行。成群的龍舟,穿著紅色和綠色的衣服,隨著大廳裏的鑼聲,喊聲和哨聲拍打著海浪,吸引了成千上萬的中外遊客來到瀾滄江,給節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