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油,又稱明油,它是在菜肴烹制勾芡後,根據成菜的具體情況淋入的油脂,如雞油、姜蔥油、麻油、蒜香油、泡椒油等。而淋入尾油這壹過程在行業上也稱淋油、包尾油、打明油或批油。
淋尾油主要適宜於以燒、燴、扒、蒸、溜等烹調方法制作的菜品。雖然淋尾油只是菜肴烹制中的壹個“小插曲”,但是如何選擇尾油,以及淋尾油的技巧,並不是每個廚師都清楚的。下面,筆者就從三個方面來細說尾油。
壹、 淋入尾油的作用
1.增加菜肴的色、香、味。
眾所周知,由於油脂具有壹定的光亮作用。尤其運用於勾芡後的菜肴,油與芡汁配合在壹起,呈半透明狀,更能呈現出油亮的光澤,故包尾油能給菜肴增色,達到增加菜肴亮度的效果,甚至某些尾油本身就有壹定的色澤,如紅亮的泡椒油、紅油等,可使成菜的顏色更加紅亮;姜油、蔥油、蒜香油、麻油等,因為其具有特殊的香氣,同時還能輔佐菜肴增香;紅油、豆瓣油、花椒油、菌油、雞油等分別具有辣、麻、鮮等味道,故用作尾油,同樣能增加菜肴的風味。
2.尾油能起到滋潤滑鍋的作用。
某些扒制菜和燒制菜在收汁後,汁液會變得濃稠,此時又尚未離火,很容易出現粘鍋現象。加入尾油後,能潤滑鍋底,且使菜肴表面沾上油脂,滋汁變得略稀,便於翻鍋處理。
3.在燒、燴、溜、扒等菜肴制作過程中淋入尾油,油脂附在菜肴面上,可防止熱量散失過快,從而起到保溫的作用。而在壹些蔬菜菜品中,淋入尾油還可起到保持原料色澤的作用。
二、 正確選擇尾油
可用作尾油的油脂很多,除了最常見的雞油、麻油外,還有姜油、蔥油、姜蔥油、蒜香油、花椒油、豆瓣油、紅油、泡椒油、菌油、五香油、姜椒油、化豬油、花生油等等。選用尾油應根據具體的菜肴色澤、口味而定。首先應遵循“濃配濃、淡配淡”的原則,如對某些清淡類菜肴,應選用味較清淡的雞油、花生油、姜蔥油等,而不能選味較濃厚的泡椒油、紅油、五香油、豆瓣油。
但對於本身味道較濃厚的的菜肴,加入清淡的油脂,卻又突出不了菜肴應有的風味。其次,對於包尾油還應遵循“葷菜配素油、素菜配葷油”的原則,如扒制某些素菜時,就應多選用雞油、化豬油等葷油,而對於葷菜,則多選用蔥油、姜油、花生油等素油,當然這些原則也並不是絕對不變的。
三、 使用尾油的要領
1.淋入尾油的時間
淋尾油壹定要在勾芡後進行,且應當等到芡汁完全糊化後才加入。如果在勾芡前淋入尾油,淋入芡汁後就會出現澥芡的現象,導致菜品色澤發暗,湯汁變得渾濁無光澤;如果是在生粉還未完全糊化時淋入尾油,那很可能會造成菜肴口感有“生粉味”。
2.淋入尾油的量
淋尾油,應掌握好用油量。壹般來說,用油量以烹制此菜總油量的20%左右為宜。
3.淋入尾油的方式
先從鍋邊輕輕地淋入,邊淋邊旋鍋,待其潤滑鍋底後,翻鍋,再在菜肴面上淋少許尾油,即可出鍋;對於不需翻鍋的菜品,則應先在菜肴四周淋油潤滑鍋底,再在表面淋少許尾油;而對於大批量制作的菜肴或某些火候要求較高的菜肴(如鮑汁菜等),應在勾芡後,將鍋先端離火口,然後再淋入尾油打勻。
淋入尾油後,不宜過多攪拌,並且應快速起鍋。如不及時出鍋或翻鍋次數過多,尾油也會使芡汁?開,造成脫芡或結堆現象,特別是在烹制比較光滑和已過油的原料時,淋尾油就更應加以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