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族
三月三日,古稱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根據傳說,三月三日是黃帝的生日。中國自古就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我出生在軒轅。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日,為後世所沿襲,從而成為漢族人在水邊飲酒、郊外春遊的節日。
漢族有吃花菜煮雞蛋的習俗。那壹天有流杯、流蛋、流棗、乞食戴柳圈、探春、徒步、吃精米、唱歌等活動。三月初三,漢人除了祭祀之外,逐漸發展為河邊玩耍、男女相會、賞花等民俗活動。
2.壯族
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人民的盛大節日。相傳是為了紀念壯族歌女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所以又叫歌仙節。3月3日,我們趕到歌會,搭起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唱歌,摸雞蛋,拋繡球,談戀愛。壯族人掃墓多在三月三,壹般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飯。
歌會壹般以唱山歌開始,表現善歌善舞的人文風情。千人* * *舞竹竿,每個廣場都有壯族特色。壯族人手持五色糯米和酒,扛著鋤頭幹活,手裏拿著精致的簸箕。
3.侗族
根據董家的傳說,古時候董家的原領地壹直以桐樹開花為移栽節。但是有壹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錯過了農時,只好逃到北京。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人們在3月3日演奏蘆笙和唱歌,走親訪友,互相提醒,侗族人民忙於農耕,這比在節日舉行煙花,鬥牛,鬥馬,唱二重唱,踩教堂等活動,也被稱為“煙花節”。
清晨,姑娘們從菜園裏挑了半筐蔬菜,洗幹凈,打扮好,聚集在莫加樹下。等在那裏的男生伺機向合適的人索要籃子,勝出者與女生約定歸還籃子,然後歸還水果和布匹。從前,壹個年輕人和壹個年輕女子相愛,女子的母親將她許配給壹個富商,定於三月初四結婚。第三天,這對相愛的情侶在莫加樹下傷心欲絕,跳入池中殉情。為了紀念他們,每年的三月三日,當地的青年都會到這裏來吹笙唱歌,掙脫包辦婚姻的枷鎖。
4.苗族
“三月三”又稱“摘蔥節”,由苗族青年男女的壹個古老的愛情節日演變而來。據說每年三月三,男女以挖野蔥相親相愛的名義聚在山坡上,壹邊挖野蔥壹邊唱苗歌。這個習俗壹直延續到今天。
這壹天,苗族姑娘們穿著盛裝來到固定的地方展示她們的美麗。男生們也在等這壹天。他們有機會認識許多女孩,並和她們壹起唱歌。如果彼此喜歡,可以馬上帶回家。所以歌曲結束後,可以看到很多男女拉拉扯扯。
5.瑤族
每年“三月三”前,又稱“幹巴節”,瑤族男子提前壹周到老林打獵,捕殺野生動物,在河裏摸魚摸蝦,烤成幹巴帶回家。婦女上山采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後染成紅、黃、藍、紫糯米,用於祭祀盤古,年復壹年流傳至今。
瑤族也把三月三日作為歌節。除了唱序曲、茶歌、散文歌外,也唱怨謝神仙的歌,但很少唱情歌。酒,茶之類的東西,吃的喝的都少不了。
三月三日是哪個民族的節日?除了以上民族,還有壹些少數民族也過三月三,我們來看看。#p#副標題#e#
6.布依族
貴陽市烏當區新城鄉布依族稱“三月三”為“蠶祭地”。為了保護莊稼,爭取豐收,這壹帶的布依族人在每年的三月初三,用炒好的玉米花作為供品,三五成群地去附近的山坡上祭祀“神和地蠶”,祈求神的保佑,讓地蠶不殺田裏的苗,讓莊稼豐收。祭祀結束後,人們沿著田埂邊走邊唱著山歌,把玉米花撒到田裏。
在北方的霸王河壹帶,由於氣溫較低,此時楓葉還太小,無法上色,3月13日被視為“楓葉節”。在節日的這壹天,人們去山野春遊。孩子們摘下嫩楓葉扔成球,女人們則摘幾片嫩楓葉放在小圓面包裏。此外,家家戶戶都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煮熟糯米。年輕人去山坡上吹木葉,唱民歌。如果遇到滿意的對手,晚上會請妳去布依村,通宵唱歌。臨走時,主持人用芭蕉葉給歌手包了糯米和雞腿肉,作為節日禮物。
7.畬族
谷米的生日是三月三日,每個人都吃黑米。在畬族中,三月三是壹個可以和春節相提並論的重要節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宰殺動物,祭祀祖先。許多家庭經常選擇這壹天舉行婚禮。節日吃黑米。夜幕降臨時,會舉行篝火晚會,爭奪歌曲。
相傳唐朝時,畬族英雄雷萬興帶領各族人民起義,在壹次戰鬥中被困山中。因為沒有食物和草,起義者即將被消滅。他們吃了壹種叫“黑稗”的野果充饑,堅持了幾個月,於次年3月3日沖出包圍圈,轉敗為勝。為了紀念這些畬族英雄,畬族人會在每年的三月初三吃“黑米”作為紀念。春耕是在3月3日左右,所以吃“黑米”也意味著祈求豐收。
8.黎族
三月三日是黎族傳統的郊遊節日。相傳,洪水期間,天妃和觀音的兄妹漂流到五指山壹帶,幸免於難。為了傳宗接代,姐姐臉上紋了紋身,讓哥哥認不出來。她結為夫妻,生兒育女,刀耕火種,讓五指山富可敵國。從那以後,每年的3月3日,黎族的年輕人都會帶著竹筒香米和雨傘來到五指山迎接春天。
每到“三月三”,各村黎族同胞聚集在曠野,扛著米酒和竹筒飯,舉著火藥槍射擊,射箭比賽,中老年與婦女對唱,跳竹竿等民俗活動特色濃厚。那時,還可以看到青年男女成雙成對地進行“山戀”,這是壹種獨特的戀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