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她宰了我,
我的父親他吃了我,
我的妹妹小瑪蓮啊,
她撿起我所有的骨頭,
包在壹條綢手巾裏頭,
埋在那棵杜松子樹下。
克威,克威,我變成只
多麽美麗的小鳥啦!”
《杜松子樹》講述了這樣壹個故事:壹位富翁的妻子生下壹個漂亮的小男孩,但不多久就去世了。他重新娶了壹個妻子,第二個妻子生下壹個女兒,她就是小瑪蓮。但新妻子恨家裏的這個小男孩。有壹次她趁小男孩將頭探進箱子時,將箱蓋猛地壹合,軋斷了小男孩的腦袋。繼母為了隱瞞真相,“就抱來男孩,把他切成壹塊壹塊,丟進了鍋裏。”父親回來時,女人便把湯端上來。可憐的父親並不知情,就把小男孩給吃了。小瑪蓮非常傷心,她用手巾將哥哥的骨頭包好,埋在了杜松子樹下。這時樹裏立即冒出壹股煙霧,從中飛出壹只美麗的鳥兒,邊飛邊唱著壹首詩,就是那開頭的那首......
當時我讀高二,那時在寢室精力過剩,便晚上挑燈讀《格林童話》讀著玩兒。我記得當我讀到這兒時,真的冒了身冷汗。我有些難以接受,畢竟童話是給比我小的多的孩子讀的,這種情節怎麽可能適合他們呢。“切成壹塊壹塊”,這想壹想也覺得毛骨悚然。我當時也關註到少數人註意到了的童話暴力,他們有些為難,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讀童話。我當時也奇怪,這麽重要的問題,為何沒能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呢?
可是後來我想了想,事情也許並不復雜,它可能很簡單。以成人的角度,我們知道某件事或物,總是習慣於在腦海中刻畫它們的情景或模樣。就以《杜松子樹》為例,我回想著,當我看見“切成壹塊壹塊”時,我刻畫出這樣的情景:女人把廚房裏掛著的菜刀拿來,就像平時做飯切肉壹樣,當當當,小男孩變成血塊......
但話說回來,小孩子可沒有這樣的能力。小孩子看見“切成壹塊壹塊”的文字時,這對於他們來說,只是壹個概念。換句話說,這對於小孩子來說真就意味著壹段文字,僅此而已。我個人認為,這才是童話暴力對孩子影響的真相:它就像是壹個過程,經過孩子的大腦,但什麽也不會留下。
如果說妳真不願孩子接觸這些,畢竟不接觸也沒什麽不好,妳可以不買《格林童話》的全集,而買《格林童話》的精編,這樣就可以避免。當然,不論哪種,成人必要的引導也必不可少。我記得《貓和老鼠》中有這樣壹集,湯姆身著燕尾服,是樂隊指揮。傑克想讓湯姆允許自己指揮壹下,可湯姆不願,還變起法戲弄傑克。傑克火了,給湯姆腳下的圓臺下安了四個輪子,然後壹推,湯姆便滑出了音樂會,壹直滑到遠處馬路正中央,然而湯姆還閉著眼睛忘情地指揮。這時車子壹來,把湯姆碾成了壹張紙片。孩子們看到都開懷大笑,我也笑出了聲。然後,變成紙片的湯姆又恢復原狀,回來了。孩子們也高興地鼓起掌來。最後結束了,我告訴他們,亂穿馬路危險哦......
畢竟,在孩子們心中,永遠沒有什麽被碾成紙片的湯姆,只有愛搞怪,愛耍小聰明的真情湯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