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布姿、長發公主、勞拉·白子和菜頭子。
性味歸經:辛、甘、平,歸脾、胃、肺。
功效:消食,腹脹,降氣,化痰。
適應癥:
1.適用於食積氣滯,尤其是行氣消脹。
2、用於咳喘痰多、胸悶納差:對咳喘痰多、胸悶積食特別好。
3.古方中,學生用研服治風痰。
註意:學生不吃藥吐風痰;氣虛者慎用,不宜與人參同用。
它是十字花科蘿蔔的幹燥成熟種子。
夏天果實成熟時,收割植株,曬幹,搓出種子,除去雜質,然後曬幹。
綱要:蘿蔔勝於益氣。生下來可以升,熟了可以降。上升時會吐風化痰,散寒,生瘡出疹。化痰、平喘、止咳、止瀉、緩解內痛的功效都是益氣。
《本草經》:蘿蔔,味辛,強於根。
《冷話》記載蘇州壹位官員的母親偶爾吃菜,覺得冷。醫生都在發散的藥物中加入人參和手術補劑,使病情加重。他侄子來看他,問他為什麽要進補,用了萊菔子、大黃、檳榔、厚樸三劑就治好了。
相傳有壹年慈禧過生日,去看戲,品嘗了各種有生日人物的美食。她高興了壹陣子,吃得太多了。她生病了,精力衰退了。需要太醫每天滋補壹等參湯。剛開始很有效,後來不但沒效果,反而覺得頭發脹,胸悶,胃口不好,生氣,流鼻血。太醫也沒辦法,就是貼名單招人才。"誰能治好這種病,誰就能得到獎勵。"三天後,蘇州壹個叫曹滄州的名醫到北京給慈禧治病。他琢磨了壹下禦榜,悟出了皇太後的發病機理,揭開了禦榜。醫生從藥箱中取出三錢蘿蔔籽,細細研磨,用面粉和茶葉混合,做成丸子,並贈送壹袋錦緞手帕,稱之為“小羅漢丸子”,並囑咐每日三次服用1粒。
太後服1丸止鼻血;2藥丸下去,除了內腫;吃三片藥就能吃了。王太後喜出望外,賜大夫壹頂紅冠(官階的象征)。當時盛傳“三錢蘿蔔籽變了個紅丁字”。
蘿蔔性辛溫,中寬下氣,善治胸膈風痰,消積於面(谷)中。歷代醫家,如朱丹溪、黃公繡等,都認為它有“推倒城墻”的作用,宜煎用於降氣消食。口服是上升式的,每次用量稍大或者脾胃虛弱都會引起嘔吐。所以搗碎服下有可能把膈肌裏的痰吐出來。在我的病歷中,有壹個劉瑞正的因進食引起胃脘痛的病例。患者年輕力壯,工作後飽食生米,上腹痛難忍。吃了幾劑,魏萍粉、保和丸、山楂酒、麥芽、枳實、檳榔、香砂都無效,最後加炒蘿蔔籽會消腫止痛。可見此藥是消除五谷積食的猛將。
?……
?炒萊菔子還有壹個特殊功效,就是用於人參引起的氣滯腹脹之癥,單個萊菔子煎服即可。若有外感,可與解表藥同用。若膈內有熱,可與黃連同用,或用於小辛雄湯。如果疼的厲害,可以和香附壹起用,臨床上有很多效果。熱痰熱病止於胸膈,生吃蘿蔔汁喝涼開水有多重功效。?
成府人醫案
蘿蔔籽聽起來很不接地氣,其實我們很接地氣。蘿蔔籽就是蘿蔔籽,就是蘿蔔籽~
妳聽說過著名的“三子養親湯”嗎,溫肺化痰,降氣消食。壹開始這個方子是為老年咳嗽痰多的人設計的。
裏面還有壹個甜蜜的小故事。大概是三個讀書人來請醫生給父母看病。老人年紀大了,咳嗽,口臭,痰多。這是老年人的通病。
醫生沒有開藥方,而是精心構思了壹個適用性廣的藥方,就是三子養親湯。
其中有三種草藥是園子裏常見的東西:萊菔子、紫蘇子、芥菜子。
結局很美。三種藥加在壹起,老人的吃喝和平時可能存在的壹些小問題都照顧到了,最後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