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吃雞蛋的典故
三月三日,關於地方菜煮雞蛋的起源,有壹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到綿城采藥。有壹天,他在壹位老人家裏避雨時,看到老人頭痛頭暈,痛苦而尷尬。華佗馬上給老人診斷,在老人的園子裏采了壹把菜,讓老人取汁煮雞蛋吃。老人遵命,拿了三個雞蛋,痊愈了。故事傳開,人們紛紛用蔬菜煮雞蛋,熱潮遍及城鄉。華佗在三月三日給老人治病,所以三月三日用當地的菜煮雞蛋成了綿陽的壹個習俗。後來逐漸流傳開來,流行於江漢平原。
三月三吃雞蛋的典故(2)
相傳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 * *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通過吃雞蛋來悼念祖先,希望得到壹絲靈氣。
三月三吃雞蛋的典故
壯族三月三歌市青年男女的交往習俗:摸蛋。雞蛋是把煮熟的雞蛋染成各種顏色來傳達感情的東西。小夥子在歌市拿著壹個雞蛋去摸姑娘手裏的雞蛋;如果女生不願意,拿著雞蛋不要碰。如果很急,就讓男生摸吧。雞蛋裂開後,他們吃雞蛋,雞蛋播下了愛的種子。
三月三吃雞蛋的典故(四)
三月三,壹個古老的節日,由春秋戰國時期的“上集節”演變而來。當時,這個節日沒有固定的日期,通常是在三月初。“吉”是地支中的幹位。往年有60個日用品,即天幹中的“A、B、C、D、E、G、N、N”的十字和地支中的“子醜陳未申午守海”十二個大字,通過數學組合形成六十個組合來記錄日記年份。“上集”是三月的第壹天出現“上集”,所以叫“上集”。過去,在這壹天,人們去野外郊遊。青年男女在這壹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自由交流,不受倫理道德的束縛。到了秦朝的時候,“上集節”的活動正式定在三月的第三天。這壹天,人們會在水邊的郊外蕩秋千,放風箏,看風景。青年男女表達對歌曲的感受,樂在其中。到了唐朝,這種風氣壹直流傳著,連戒備森嚴的皇家宮廷也敞開大門,讓妃嬪和貴婦們在郊外過壹天。詩人杜甫在描寫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和他的姐妹們在長安城外郊遊時寫道:“三月三日,風和日麗,長安河邊多美人”。三月三這個節日在人們的生活中已經漸漸淡去了。即使在壹些仍然存在這壹習俗的地方,內容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逐漸成為壹個休息、娛樂和市場貿易活動的節日。但是今天,沒有旅遊,沒有休息。吃個“煮雞蛋”就三月三了。
三月三的飲食習俗
壹、安徽霍山吃艾草粑粑。
制造方法如下:
配料:野艾草、米粉、臘肉、大蒜等。
兩種方法:
1.將新鮮的艾蒿用手搓成球狀,然後用木棍將艾蒿的汁液打成糊狀;
2.把臘肉切成小方塊,先在鍋裏煎。臘肉出油後,將米粉、切碎的艾葉、蒜放入鍋中拌勻。加入適量冷水,小火煨壹會兒。
3.把面條做成粑粑的形狀,粗細要均勻。做好之後,放入鍋中,用小火蓋上蓋子。大概需要15分鐘。
沙蒿脆嫩可口,是霍山特有的。據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吃沙蒿可以“殺魂”。
圖註:“鬼節”與蒿粑粑
傳說在古代,死人和冥界的界限沒有現在這麽嚴格。死人的靈魂可以在死人堆裏玩,活人的靈魂也可以去冥界看看,和探親壹樣方便。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陰陽的生死界限更加寬松。三月初三的晚上,冥界的街道上張燈結彩,五顏六色的裝飾,大街小巷擠滿了艷麗的鬼。龍燈、舞獅、高蹺、花船隨處可見,其熱鬧繁華堪比人間春節。因此,在這壹夜,人們的靈魂經不起冥界的誘惑,紛紛前往鬼市遊玩。他們中的壹些人在街上遊蕩,看燈和看戲。有的在飯店、茶館喝酒、聽音樂;壹些人借此機會拜訪從未謀面的祖先。
黎明雞鳴,鬼市關門,大部分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身體裏。少數遊魂樂而忘返,故留在陰間。第二天,死人中有哭聲。我們請和尚道士念經,畫符,為那些靈魂不在的親人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和和尚道士的經書能帶回壹些不貪玩的遊魂,有些貪玩的會在肉體腐爛七天後漸漸遠去。
因此,農歷三月初三成為地球上恐怖和焦慮的壹天,被稱為“鬼節”。不管人們多麽害怕,每年3月3日的“鬼節”仍然照常到來。在“鬼節”前夕,人們蜂擁到寺廟燒香磕頭,祈求神靈和菩薩的保佑。人間濃香沖觀音菩薩蓮花座。
觀音捏捏手指,想通了人間燒香的原因。壹天晚上,她給壹個老婆婆做了壹個夢:“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救妳。我會給妳加壹株曹憲,用它來做粑粑吃。它將在三月的第三天被保存安全。”奶奶醒來的時候,手裏真的拿著壹片綠草。她仔細壹看,像是長在地裏的黃花蒿。她給村民們講了觀音菩薩給草的夢,大家都很高興。他們去地裏摘黃花蒿,磨面條做粑粑。
說也奇怪,三月三吃了艾草粑粑的人都平安度過了“鬼節”。這條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國。每年的三月三前夕,姑娘們和婦女們成群結隊地來到山野裏為巴巴采摘青蒿。至今霍山人仍有三月三吃艾草粑粑的習俗。
第二,吃蔬菜煮雞蛋
薺菜串草
農歷三月初三,中國人有吃地方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薺菜又稱地菜、野菜,是壹種生長在田間角落的野菜。雖然是野菜,但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民間諺語說:“三月三,薺菜是靈丹妙藥。”“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是吃薺菜的季節。春天吃薺菜也是中國人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有“甜如水”的詠;辛棄疾也有“桃李滿城愁風雨,春在溪頭”的詩句。
清代葉《漢口支竹詞》說:“三三令重於廚,味為新。米飯菜和雞蛋都做好了,很飽,很香。”這個詞中的米飯菜指的是薺菜,薺菜不僅營養豐富,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壹道美味佳肴,也是壹劑靈丹妙藥。“薺菜,別名薺菜、護草、雞心菜,其根、花、種子均可入藥。在中藥中,薺菜具有廣泛的藥用價值,被譽為“蔬菜中的甘草”。
中醫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濕、止血、明目的功效。薺菜的吃法很多,可以拌、炒、燉,也可以做餡或煲湯。個個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壹種藥食同源的美味蔬菜。薺菜煮雞蛋是湖南最常見的吃法。三月初三,薺菜會有長長的莖和花,女人們會摘下來插在頭發裏。
因為薺菜的諧音是“聚斂財富”,所以據民間傳說,三月三日,祭祖之時,人們會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富,將新鮮的薺菜洗凈,紮成小捆,加雞蛋、紅棗、氣球、二三片生姜煮壹大鍋,全家人吃壹碗,吃個痛快。據說可以除風濕,可以清火,腰腿不痛,還可以預防春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