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圓口帶皮筋的“大肚”瓷酸奶,很多北京人都有壹種無法割舍的感覺。厚重的觸感和酸甜的味道伴隨了他們幾十年,融入了幾代人的生活記憶。
在北京大街小巷的冷飲店裏,總能看到這種灰白色的圓肚瓷瓶。瓶口綁著壹張紙,上面畫著壹頭牛,寫著產品名稱“蜂蜜酸奶”。形狀簡單;對於在北京長大的年輕人來說,這種冷飲不僅看起來像是幾十年的壹天,喝起來也像是小時候的味道,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懷舊記憶。
“酸奶”在中國大陸是臺灣省所謂的酸奶。港文作家李碧華曾寫過壹篇名為《北京的酸奶承載著鄉愁》的文章,描述了她對“蜂蜜酸奶”的情有獨鐘,以及壹個在北京長大的遊子所產生的鄉愁。
雖然味道幾十年沒變,“蜂蜜酸奶”還是很受當地人歡迎;北京天壇對面的冷飲店小美說,這種酸奶每天能賣出3000到4000瓶左右,購買者多為北京本地人。
“我記得當時很懷念這種老酸奶。小時候,胡同裏總有推著車的小販。我經常在這個時候買壹瓶來玩。那時候的酸奶和現在不壹樣。很濃很甜,還得用那根粗吸管吸起來,吃起來很甜。我記得好像有蜂蜜味。到處賣的酸奶都是這樣的,1元錢。只能偶爾在壹些商場門口看到,但看到之後肯定會來壹瓶。味道不如以前,價格好像在2元以上。但是我不記得這個酸奶是什麽牌子了,好像從來沒有註意過,但是醇厚的香味壹直傳到世界的盡頭,壹直回憶到現在。”
有趣的是,由於瓷瓶質地厚重,成本高,顧客如果隨身攜帶,要多付5到2元人民幣;所以在北京的壹家冷飲店門口,經常可以看到有人站在門口喝酸奶,在冷飲店門口的冰箱上放瓶子,圓形的、古老的瓷瓶也成為了店門口的壹道風景。
但隨著塑料盒酸奶的出現,瓷瓶酸奶由於經營理念、規模生產、廣告、成本的逐漸下降,市場份額被大大瓜分。北京生產磁瓶酸奶的工廠數量也從鼎盛時期的30多家銳減至兩家。而僅有的兩家之壹的振環乳業,也在拆遷審批過程中遭遇了新的準入門檻,陷入了生存危機。老北京瓷酸奶的生存面臨很大威脅。
現在大型乳企在生產塑料盒裝酸奶時,通常會在酸奶中添加色素、香精、防腐劑等添加劑。通過在酸奶中添加增稠劑來降低產品成本,然後通過低價占領消費市場,已經成為乳品行業的潛規則。老北京的瓷瓶酸奶保留了最傳統的工藝,不添加防腐劑和增稠劑,保持了健康的原味,這也使得它的成本相對較高。由於價格等原因,優質瓷酸奶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被塑料盒裝酸奶取代。
是不是應該思考壹下自己喜歡的老字號應該如何適應現代化的生產和越來越嚴格的市場要求?
似乎僅僅依靠消費者的熱情是不夠的。管理和制造方面的挑戰更多。事情是好的,但是舊的模式在今天的市場上已經逐漸沒有優勢了。這些可能不是我應該考慮的,也不是我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從不希望它消失的角度來說,這些問題是不得不面對的。這些老字號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應該創造壹種機制來傳播。
老北京的瓷酸奶,老北京的記憶。
清風何時再來,明月何時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