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簡介
編輯
這是藏餐。它是將青稞磨成粉,油炸,用酥油作粘合劑制成的。方法如下:首先將酥油溶解在熱奶茶中,然後加入適量的青稞粉,攪拌成面團,用手揉成形狀,直接放入口中食用。
3食物的來源
編輯
糍粑是藏族人的主食。藏族人壹日三餐。糍粑,名字聽起來很新鮮,其實是青稞炒面。糍粑的制作方法是將青稞(白色和紫黑色)曬幹,炒制,研磨,過篩,這樣炒出來的面條就可以食用了。糍粑和中國北方的炒面差不多,只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後炸,而西藏的糍粑是先炸後磨,不去皮。吃糍粑的時候,在碗裏放點酥油,沖進茶水裏,加點糍粑面,用手不停攪拌。
糍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攜帶方便。出門只需要帶壹個木碗,壹個“塘沽”(糍粑口袋),壹點茶葉,不用生火做飯。把糍粑倒進壹個叫塘沽的皮袋裏,加入酥油茶,壹只手抓住袋口,另壹只手捏壹下,過壹會兒,香噴噴的糍粑就可以吃了。
藏民慶祝藏歷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在藏櫃上放壹個吉祥的木桶,叫做“竹索奇馬”。桶裏裝的是青稞和卓瑪(人參果),還有青稞穗、麥穗花派和壹個繪有日月星辰圖案的彩色脾臟,名為子濯。當鄰居、親戚和朋友來拜年時,主人帶著“竹制索奇馬”。客人用手抓壹點糍粑,向空中撒三次,再放壹點到嘴裏,然後說“塔希德樂”(好運)表示祝福。
4生產方法
編輯
糍粑是藏民的主要食物。制作時,將青稞(屬於大麥,有白色和紫黑色兩種)曬幹炒熟,不去皮磨成細粉。然後把巴巴放在碗裏,加壹些酥油茶,用水攪拌,直到揉成壹團(“巴巴”的意思是“球”)。)糍粑便於攜帶,適合牧民生活。出門帶個木碗,腰帶,“塘沽”(粑粑口袋),找點茶葉就行了,不用用火做飯。還可以加點肉,野菜等。來熬粥,藏語叫“大號”。
5個主要組件
編輯
糍粑是將青稞與洗凈的細紗混合,用火炸制,過篩細沙,研磨成粉而成。汽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含量約為13.5%,脂肪2%,碳水化合物75%,十七種氨基酸約為14%。無機鹽富含鈣、鐵、鋅等微量元素;還富含維生素Bl等。
6種吃法
編輯
吃糍粑時,酥油茶和糍粑面壹般混在壹起,有條件時可加入糖和奶渣,可增添美味,增加食欲;漢族人吃糍粑時,如果沒有酥油茶,可以用豬油或熟清油代替,再加入開水和糖攪拌後食用。無論用哪種方法,拌面都含有大量脂肪,不宜吃太多,有利於消化吸收。
7飲食習俗
編輯
藏民慶祝藏歷年時,家家戶戶都會在藏櫃上放壹個吉祥的木桶,叫做“竹索奇馬”。桶裏裝滿了綠樹、卓瑪(人參果)等,有綠樹穗、麥穗花學校和壹個名為“子濯”的彩色脾臟,脾臟上繪有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圖案。鄰居、親戚、朋友來拜年時,主人提著“竹索其馬”,客人用手抓壹點糍粑,向空中連抽三次,再放壹點到嘴裏,然後說“Tashildler”(好運),表示祝福。
8如何吃食物
編輯
吃糍粑時,在碗中放些酥油,沖入茶水,加入炒面,用手攪拌。攪拌時,先用中指輕捶碗底的炒面,防止茶水溢出碗外;然後轉動碗,用手指貼近碗邊將炒面壓入茶水中;當炒面、茶葉、酥油攪拌均勻後,用手揉成壹團,就可以吃了。吃的時候用手在碗裏不停揉搓,揉成壹團,用手往嘴裏送。藏族人吃飯壹般不用筷子或勺子,只用手。這種吃法和印度人差不多,也是用手抓米飯,叫做抓飯。
因為吃起來簡單,攜帶方便,非常適合遊牧生活。牧民出遠門,總要在腰間掛個糍粑兜。當他們餓了,他們從口袋裏抓了壹個糍粑吃了起來。有時候,他們從懷裏掏出壹個木碗,放點粑粑進去,倒點酥油茶,加點鹽,攪拌幾下,抓到就吃。有時候,我會邊吃糍粑邊喝酥油茶。
9酥油粑粑
編輯
鍋巴是藏族牧民的傳統主食之壹。“糍粑”是炒面的藏語音譯。是藏族人民每天必吃的主食。到藏族同胞家裏做客,主人壹定會給妳端來香香的奶茶,還有滿桌金黃酥油、奶黃色“曲拉”(幹酪素)、糖的青稞炒面。黃油是從牛奶中提取的奶油,汽巴是青稞經過油炸,手工研磨而成的粉末。
10的營養價值
編輯
吃酥油時,先倒半碗奶茶,再加入酥油、炒面、清曲、糖,在碗中用手指攪拌均勻,揉成小球食用。它有酥油的香味,酸脆的酒曲和甜潤的糖。營養豐富,熱值高,既能充饑又能禦寒。
營養成分:
熱量(千卡)257脂肪(克)13.1膳食纖維(克)1.8胡蘿蔔素(微克)1。
硫胺素(毫克),05煙酸(毫克)1.9維生素E(毫克)2.68鉀(毫克)123
鈣(毫克)71鐵(毫克)13,9鋅(毫克)9,55磷(毫克)176
蛋白質(克)4,1碳水化合物(克)30,7維生素A(微克)0視黃醇當量(微克)49,3
核黃素(毫克),15維生素C(毫克)0膽固醇(毫克)73鈉(毫克)8,9
鎂(毫克)61錳(毫克),64銅(毫克)6,26硒(微克)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