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認知科學教妳:終身受用,少數人掌握的考高分訣竅

認知科學教妳:終身受用,少數人掌握的考高分訣竅

我有個好朋友是名挺優秀的程序猿,因為公司資金鏈出了點狀況,最近壹段時間在找工作。有家不錯的公司聯系他,然後進行了3個小時的筆試+面試。

完事之後,我問他:“怎麽樣?”

他說:“還成吧,可惜有道題沒答出來。其實蠻簡單,出了門上了車我就想起來了。”

題目是:3,1,3,6 ,按照順序,用+-*/得出8。別問度娘啊,先自己想想。

1 , 大學畢業就不用考試了?

現在的人很可能會和各種考試終身相伴。很多職業都需要資質考試;就算不是校招,也有很多大公司會在社招中進行壹輪筆試,技術類或是咨詢分析類的崗位更是如此。

除非妳到了強東哥的級別,靠手裏的資源就能翻雲覆雨,不然妳即使畢業,也有很大可能性還要面臨各種各樣的考試,所以考試的技能對於妳贏得各種機會,非常重要。

很多人說,自己不是那種臨場發揮型的選手,總不能發揮出最好的狀態。其實考試和其他任何事情壹樣,都有規律可循,通過練習掌握技巧,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

前幾年,看過壹本《A Mind For Numbers》(翻譯成《學習之道》,不是那本象棋大師喬希·維茨金的《學習之道》),作者是芭芭拉·奧克利(Barbara Oakley),奧克蘭大學的工程學教授。

這本書從認知科學的角度討論如何學習。雖然從英文題目上看,似乎是針對和數字打交道的理科生,其實適合各行業的人群。後來因為這本書很火,又改編成了網課,放在coursera上面,起了個更親民的名字“Learning How to Learn” (學習如何學習),芭芭拉親自上陣授課,互動性比書更好。

書和課程的後半部分,講到了應對考試的技巧,很有啟發性。後來我應用其中的技巧,以高分順利通過了CPA考試。

2, 考前的準備:大考之前要休息

讀書的時候,校園裏總是流傳著兩三個通宵考過高數,或是大物(大學物理)等的傳奇故事。我自己也有過不少次考試前復習到深夜的經歷。事實上,用這種準備方式,想要考出最好的成績,基本沒有可能——即便妳有這個實力。原因有兩個:

1)考前的疲累會影響第二天考試的狀態。妳不會在馬拉松比賽前壹天,讓自己跑上20公裏。考試也是壹樣。考前熬夜只能讓妳以腳底踩著棉花,腦子裏灌滿漿糊的狀態進入考場。

2)考前著力復習某個知識點,會讓妳的大腦窄帶化,缺乏全局思維。對於全局思維,下面壹節,有更詳細的介紹。

正確的做法是: 考試前壹天,最後快速瀏覽壹遍資料,溫習所學知識 。我自己的習慣是,考前壹天,把自己總結的 思維導圖 拿出來,站在比較高的視角重新溫習壹遍所有的知識點。這裏的關鍵是 從整體上把握知識,重新溫習知識之間的聯系,而不再去糾結某個知識點的細節 。

3, 考試中:深呼吸,然後從難到易,從後往前

1) 深呼吸趕走緊張情緒

壓力下,人會釋放皮質醇,然後開始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嚴重了還會胃疼。對於緩解緊張,深呼吸和冥想練習會很有幫助。妳可以在考前15分鐘,找個安靜的地方做這個練習。平時經常練習,會讓妳臨場更容易進入狀態,效果更好。這個方法也適用於任何妳覺得緊張的場合,比如重要演講之前。

如何應對壓力是個大話題,限於篇幅,不展開,回頭單獨寫壹篇。

2) 從難到易答題

壹般人得到的建議都是,先摘好摘的果子,先答容易的題目。但事實上, 從難題開始但迅速轉向容易的問題,在很多情況下,是更好的策略 。

這顯得有點違反常識,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從人腦的兩種思維模式說起: 專註模式(Focused Mode)和發散模式(Diffuse Mode)。

可以用小時候玩的彈珠遊戲,來說明這兩種模式的區別。

專註模式中,彈珠沿著思維的習慣路線前進(如上面左圖中的的紅色路徑),激活自己大腦中的相關區域 。比如考試題目是微積分,那麽看到題目以後妳自然而然想到牛頓-萊布尼茲公式,然後找變量,套公式答題。

那麽,如果讀過題目之後,妳根本不知道到底需要使用哪個知識點來解答呢? 這時候就需要使用發散模式。

在發散模式中,彈珠可以沿著隨機的路線,遊走整個大腦區域(如上面右圖中的的紅色路徑) 。在這個過程中,妳可以用更廣的視角掃描自己所有的知識,然後“啊哈”,妳發現,這個問題原來可以用另外壹塊知識點來解答(如上面左圖中的的黑色路徑)。Binggo! 難題得解。

我那位程序猿朋友在筆試中犯的錯誤,就是沒能及時從新的視角看問題(此處省去劇透200字)。

明白了大腦的運作方式,妳就容易理解為什麽以下做法會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Step 1: 當妳拿到試卷時,先迅速瀏覽壹遍,了解試題概況。

Step 2: 當妳開始解題時,從那些看起來最難的問題做起。

Step 3: 當妳沒有思路,或不確定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確時,在壹兩分鐘之內跳過這題。 以難題開始的做法會讓難題在妳腦中留下印象,促使發散模式在妳的潛意識裏開始運作 。當妳做完別的題目,將註意力轉回這道難題時,常常會驚喜的發現,自己有了新的思路。

高效的大廚,在等待紅燒肉燉好的時候,能快速搞定壹個涼拌拍黃瓜,壹個熗炒圓白菜。然後,大功告成!

3) 從後往前檢查

我讀書的時候,有過很多次這樣的經歷。考場上怎麽檢查都看不出錯來,壹出考場,盯著來往的人流,壹拍腦袋:壞了,做錯了。

人腦容易陷入固定的專註思維模式(Focused Mode)。 如果妳做題的順序大體上是從前往後,那麽從後往前的檢查可以幫助妳從不同角度審視答案。

4,策略的延伸應用

以上策略的核心,是幫助妳在專註模式和發散模式之間,自由轉換。 這種策略,不單在考試中有用,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用。

我自己的工作,需要經常發壹些重要財務數據報告給公司高管。我的習慣是在完成報告以後,發出之前,離開工位出去溜達5分鐘,然後回來。這樣做,經常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在做壹些分析類報告,思路陷入僵局的時候,這招也有奇效。

書評達人鼴鼠的土豆,提到她寫書評的習慣。前壹天寫好之後,第二天再看壹遍文章,從總體上檢查是不是有什麽毛病。

歷史上很多著名的藝術家和科學家,也都是自由轉換思維模式的高手。據說愛迪生有個習慣:手裏拿著彈珠(滾珠軸承)在椅子裏放松,並漫無目的的回想自己的工作。當他快要睡著的時候,彈珠落地,“叮”的壹聲,吵醒了他,這時候他就可以從發散思維模式的那點,進入到專註模式,將壹個點子深入下去。看來老爺子的很多發明,可能都源於彈珠落地的帶來的靈感。

考試和發明創造壹樣,都有壹定的運氣成分。不過,如果妳熟練 運用上文中提到的考試策略,並且 對照考試檢查清單(見下)進行準備,相信運氣壹定在妳這邊:)最後,祝大家考試成功!

附:考前的檢查清單。

這個清單由具有傳奇色彩的教育學家理查德·費爾德(Richard Felder)設計。盡管這張清單最初是為工程師們而設計的它實際上適用領域頗廣。

1,妳是否認真努力地去理解過課文?僅僅是找出課文裏有解答過程的例題不算。

2,妳是否跟同學討論過作業中的問題,或者至少和其他人對過答案?妳是否嘗試過在和同學討論之前先列出每道作業的解題大綱?

3,妳是否積極參與作業小組中的討論,貢獻自己的觀點並提出問題?當妳遇到問題的時候,是否會去咨詢講師或助教?

4,交作業的時候妳是否已經弄清了所有問題的答案?對於作業中不明白的問題,妳是否在課上提出疑問尋求解答?如果妳有輔導書,在考試前妳是否已經認真通讀它並且相信自己弄明白了書上所有的問題?妳是否嘗試略過具體計算直接快速寫出壹些問題的解題思路?

5,妳是否和同學壹起復習過輔導書上的內容和其他問題並相互提問?如果考前有復習課妳是否參加過並對自己不確定的部分提出疑問?

6,最後考試前睡眠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如果妳的回答是“不”那麽前面所有問題的回答可能都不重要了

這是我的成長幹貨的第2篇,第1篇是: 學英語的這5個坑,妳中招了幾個?|用我學英語20年的經驗,幫妳排雷

歡迎評論,私信,交流妳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