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材料
米飯-25g/份,不同溫度的水-500ml/份,砂鍋。
冷水還是熱水
冷水熱水:煮10分鐘,熱水組米湯更渾濁,熱水組澱粉釋放更多。
冷水約20min,熱水約16min。熱水組耗時更少,澱粉糊化速度更快。
不同處理後的大米:未處理和完全幹燥的大米。
常溫浸泡:常溫浸泡30分鐘,顏色變白。
浸泡冷凍,室溫浸泡30min,瀝幹冷凍2h,大部分米粒出現裂紋。
幹米用料理機打碎,碎成小顆粒。
煮沸10分鐘後:不處理,常溫浸泡,浸泡冷凍,破碎。
濁度:未處理
煮沸完成:
不處理(20min)、常溫浸泡(13min)、浸泡冷凍(10min)、破碎(12min)。
所需時間:不處理>室溫浸泡>破碎>浸泡和冷凍。
常說稠粥要熬,喝稠滑的米粥往往要費很大力氣。燉兩到三個小時是很常見的。米粥滑糯的口感來自於大米中澱粉的糊化。當大米在足夠的水中加熱時,大米澱粉顆粒膨脹並在水中擴散,使米湯變得粘稠。米粥快、粘、滑,壹定要想辦法加快澱粉的釋放和糊化。
做了兩組實驗:壹組用冷水和開水煮成米粥,另壹組將大米浸泡、冷凍或打碎後煮成米粥,記錄每組所需時間和煮成米粥的狀態。
實驗結果
1組
第十分鐘濁度:開水組>冷水組和熱水組釋放澱粉較快。
煮沸時間:開水組(16 min)<冷水組(20min),開水煮粥速度較快。即使減去冷水組水的煮沸時間,煮粥時間仍然比熱水組長。
第二組
第10分鐘濁度:無處理
所需時間:浸泡和冷凍(10分鐘)
總結:開水可以縮短大米粥的熬煮時間。在大米的處理上,三種方法都可以縮短時間,浸泡冷凍效果明顯,其次是用料理機粉碎,室溫浸泡。
實驗原理:
米粥是大米澱粉在過量熱水中壹次性糊化。大米含有大約75%的澱粉。當澱粉加熱到壹定溫度(壹般在55℃以上)時,澱粉顆粒會吸水膨脹,成為粘稠的膠體溶液。米粥的粘度與大米澱粉的釋放和糊化有關。
在糊化過程中,溫度和水量非常重要。只有達到壹定的溫度,澱粉才會開始糊化。因此,水沸騰時米飯能迅速進入糊化狀態,縮短沸騰時間。
水分含量也影響糊化溫度。對於大米澱粉,當體系含水量為30%時,糊化溫度為65438±020℃;當水分含量上升到70%時,糊化溫度為60-80℃。
浸泡改變了生米中的水分含量。浸泡後澱粉顆粒膨脹,顆粒間間隙明顯增大,降低了糊化溫度,為充分糊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縮短了煮粥時間。水和米的比例也會影響含水量。壹般煮粥的米水比是10: 1,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調整。
浸泡、冷凍或破碎的本質是加速大米澱粉的釋放。浸泡後,大米內部變得蓬松,布滿裂紋和縫隙,能明顯促進澱粉顆粒的釋放和擴散。浸泡冷凍效果更好。冷凍時,大米內部的水分凍結成冰晶,刺破細胞結構,使澱粉釋放得更快。用料理機打碎壹些米粒更粗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