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藝”品和巧克力作品在國際正規的大型西點比賽中,屬於必做項目,是檢驗選手西點功力和藝術修養的最佳手段。“糖藝”主要是在高溫環境下成型,從熬糖到出成品,“糖”需要經歷多個化學反應和物理反應,而且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幹擾。操作者必須經過壹段時間的科學培訓和實踐,才能掌握壹些拉、拔、吹、沾等基本造型技法,才能感受到糖的“屬性”。
糖藝在以前叫“糖活兒”,壹種是社會上流行的“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自己熬制的飴糖(也稱轉化糖),糖體為咖啡色,在常溫下為塊狀,敲碎之後要慢慢加熱,然後快速造型。熬制飴糖的主要原料是澱粉,師傅們都有自己獨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他們熬制飴糖沒有專用的設備和儀器,使用簡單的土鍋土竈,整個過程都憑借經驗來判斷,所以操作者必須小心翼翼和不斷總結經驗。“吹”糖者也多為民間藝人,在寒冷的冬季或幹燥的季節,身擔火爐,走街串巷、沿街叫賣。他們將糖體加熱到合適的溫度,揪下壹團,揉成圓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澱粉壓壹個深坑,收緊外口,快速拉出,到壹定的細度時,猛地折斷糖棒,此時,糖棒猶如細管,立即用嘴巴鼓氣、造型。整個操作過程必須經過苦練,手法要準確、造型要簡潔生動。這門技藝的傳承方式也比較傳統,壹般是以家庭(或村)為單位,傳男不傳女。這門手藝在我國北方比較常見,北方的氣候涼爽幹燥,有適合吹制糖人的環境。現今從事這門手藝的人很少,春節和廟會期間仍有人表演,屬於民俗中比較傳統的節目。吹糖人這壹行走向冷落的原因很簡單:壹是用嘴巴吹出的糖人,雖然屬於糖制品,但是只能觀賞,不能食用,不符合衛生要求;二是糖制品極易溶化,不能成為觀賞品存放相對較長的時間;三是選用材質的色彩單調、質感平淡。
第二種是使用蔗糖加入葡萄糖熬制,成品的質感不同於飴糖,調色後顏色豐富亮麗,而且增強了硬度,在空調環境中,經過妥善處理不受季節的影響,根據需要隨時加工,而且具有可食性和裝飾性的明顯特點,是烘托氣氛提高食品檔次的最佳陪襯品。多用於高檔酒會和大型比賽。在老壹輩的西點大師中,憑著壹雙靈巧的手制作出很多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當時的制作條件極其簡陋,砂糖品質粗略,壹件成功的作品背後,隱含著無數的汗水。在這種條件下從事糖活兒的師傅很少,承傳的後人也寥寥可數。歷經十年浩劫之後國門大開,這壹技藝在發達國家已經走出去很遠,制作糖體的材料更加廣泛,在市場上很容易購買諸如糖花、花籃、卡通糖等成品或半成品,甚至達到了現場制作的程度。
中國糖藝第壹人 中國糖藝大師 曹繼桐
1963年出生於北京,高級西點技師,中國焙烤名師,國家級考評員,國際烹飪大師、國際評委。現任北京吉諾高食品技術推廣中心校長、吉諾高面包房總經理、中國焙烤知名專家、棒師傅烘焙技術總監、烘焙師俱樂部主席及旅遊學院特聘專業導師等職。
他1983年畢業於西餐專業學校,在北京長城飯店學徒5年,之後調往國際飯店,中國大飯店,凱賓斯基飯店,擔任五星級酒店廚師長15年之久,期間,曾赴意大利、荷蘭等專業學院進修學習。
他從業歷程25年,1997年他創辦了吉諾高面包房,特別為高級酒店、使館、國際學校提供食品,並且成功打造出“陽光海倫”蛋糕連鎖店,在北京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多次在烹飪大賽上,他業績輝煌,多次摘取桂冠,還在百忙中還撰寫了《面包精選145》、《糖藝》等書,參編《西式面點工藝》壹書,被選入《當代中國能工巧匠》和《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中央電視臺和其他媒體曾相繼報道。
尤其在糖藝專業上,他研究多年,出版了中國第壹本精裝《糖藝》書,徹底揭開了糖藝制作的奧秘,內容翔實,理論由淺入深、配方準確、圖片精美。同時還開設了全國首家糖藝培訓學校,開發出經濟的、實用性強的糖藝工具。據統計已經有200多個親傳弟子,遍及全國各地,成績十分驕人。他被媒體稱為中國首席“糖藝大師”和“中國糖藝第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