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如何正確養胃

如何正確養胃

眾所周知,胃病患者的康復需要“三分治七分養”,胃病的康復不能只靠藥物。從長遠來看,養胃對於胃病的恢復更為重要,所以說到養胃,就不得不說飲食了,因為“病從口入”,所以飲食對於胃病的發生和恢復非常重要。這個時候我們會談到壹個點,就是“清淡飲食”,所以如果妳這個時候問,很多人往往會回答妳:多吃蔬菜水果,吃素食,喝稀飯、稀飯,不吃肉,不吃酸、甜、辣、油膩的食物,甚至很多醫生都這麽認為,但是這種觀點正確嗎?我的回答是:不完全正確,甚至有點太片面,這樣做的話,不利於胃病的恢復,甚至會加重!

那麽真正合理的“飲食養胃”應該怎麽做呢?理論上,只吃肉或者絕對素食是不健康不合理的。正確合理的飲食應該是三點:營養均衡、素食合理、口味適中。這樣才能平衡人體的能量供應,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修復人體的組織和細胞,保持結構的完整性(當然也包括腸胃組織和細胞)。那麽本文就為大家說說這三點,幫助大家正確飲食,養胃。

首先說壹下營養均衡。營養平衡對胃腸疾病的恢復非常重要。要知道我吃的食物需要不斷的蠕動,被胃腸道消化吸收再轉化為能量,才能供應全身的消耗。其實胃腸道是人體的能量補給站!這也是為什麽中醫說脾是後天之本(註:中醫的脾不是西醫的脾,中醫的脾是指我們的整個消化系統,包括胃腸道,這壹點必須區分清楚)。說白了,腸胃吸收功能的完整是我們人類健康的基石!

然後就拿胃腸道本身來說,維持它的正常功能(蠕動、消化、吸收等。)也是需要能量供應的,所以對於我們來說,保持營養的均衡攝入對於胃腸功能的正常運行模式及其康復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的胃腸道會通過分泌各種消化酶、消化液、調節蠕動來吸收和消化各種食物,所以如果妳這個時候挑食,或者選擇了錯誤的養胃方式。不吃的東西不吃,就會導致某些食物長期不攝入,從而導致“用進廢出”,導致人體對某些食物的消化能力減弱,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我見過壹個病人,之前因為胃病在網上搜了能吃什麽不能吃什麽,看了無數的文章和視頻(不排除很多有營銷號的),自己做了壹個非常大的表格。我按照表格吃,結果在家折騰了三個月。我沒有說我的胃病治好了,只是因為營養不良暈倒在家裏,被救護車送到了醫院。我無言以對。他只是陷入了壹個胃病的死循環——不敢吃東西——胃腸供能不足——消化能力減弱——胃病加重——不敢吃更多的東西——胃腸供能進壹步減弱——消化能力進壹步減弱——病情進展加重。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選擇食物,使我們的烹飪均衡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上海中醫藥大學李教授的壹句話“養胃為補,適口為貴”,這是秦醫生非常喜歡的,在視頻和文章中也經常提到。這句話其實是選擇妳的胃腸道和消化系統能接受什麽,而不是妳的大腦和嘴巴(口味)喜歡什麽。選擇食物需要因人而異,就像每個人都有高有瘦,有不同的性別和年齡。而不是看別人說什麽好吃,就算自己吃不到,妳只需要知道壹個大戰略,知道什麽樣的東西不能吃。沒必要特別小心,只要吃了沒有任何副作用和不適就行!我們通常教育孩子不要挑食。其實對於成年人來說,不應該挑食!具體選擇什麽食物我後面會詳細說,這裏就不贅述了。

說完了營養平衡,再來說第二點,就是素食合理。其實,有胃病讓妳“清淡飲食”,並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樣,妳不吃任何“腥”的食物,因為我們自身組織和細胞(包括胃腸粘膜組織和細胞)的正常生存、維護和修復,需要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酸,就像壹堵墻的裂縫,修復需要磚塊、水泥等原材料。組織和細胞的修復也需要“原料”,即蛋白質、脂肪酸等物質,而我們體內的各種合成酶也需要蛋白質、脂肪酸等物質作為原料。如果這些組織不足,此時內分泌功能就會失衡,導致免疫力下降。如果消化酶(胃蛋白酶、胰酶、膽汁等。)在消化道中分泌不足,消化能力就會減弱,引起消化不良。

因此,養胃“清淡飲食”食物的選擇關鍵不是不吃肉,而是有選擇地選擇容易吸收和消化、富含蛋白質和植物纖維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註意新鮮)、豆制品、牛奶(過敏、胃潰瘍或胃酸過多者慎用)、瘦肉、魚、家禽(雞、鴨之類)、米面和雜糧等。

下面詳細說說肉的選擇。其實如果想單純依靠素食來補充蛋白質,並不是特別現實,因為蛋白質除了豆類之外素食很少,營養價值也不太高,不容易被人體吸收、消化和利用。所以用肉來補充蛋白質是比較好的選擇,但是壹定要有選擇性的吃肉。我們應該少吃高脂肪的肉。比如肥豬肉,脂肪含量高的羊肉等。,說白了就是少吃肥肉,特別是有些人喜歡吃紅燒肉、爛紅燒肉、豬頭肉等。,而且應該多加註意,盡量吃壹些嫩瘦肉,這樣與紅肉(哺乳動物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相比。)前面提到,其實白肉(非哺乳動物)如果對胃腸道不過敏,是可以適當攝入的。比如雞肉、鴨肉、魚肉等,這些肉類可以提供大量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脂肪酸,尤其是魚肉中含有豐富的可以降血脂的優質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還有壹些人體需要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如果不過敏的話吃壹些魚肉是比較好的選擇。

那我們先說前兩點,再來說第三點,就是口味適中。其實就像古聖先賢說的“中庸之道”,了解這壹點對於我們的腸胃康復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患者並沒有完全理解這壹點。說到“清淡飲食”,他們不放任何調味品。

我以前有個病人,因為口味重,喜歡吃辣鹹的食物。每次吃飯都要放很多辣椒和鹽,但是大家要知道我們在北方,夏天比較好,但是冬天天氣幹燥寒冷,所以這個時候是腸胃疾病的高發期。這個時候如果味道太重,對胃腸黏膜的壓力和傷害會特別大,因為這些東西會先直接刺激胃黏膜。然後進入體內後會刺激胃酸分泌,加重黏膜損傷。所以這個病人每年都有反復發作的胃糜爛和胃潰瘍,每年冬天都會做胃鏡。用這位患者的話來說,他每年冬天都需要吃奧美拉唑,皮膚上的癤子(俗話說,上火的那種毒疙瘩)就在這裏或者那裏。後來我了解了他的情況後,告訴他口味盡量清淡。尤其是冬天,這個病人特別聽話。重口味的他都不吃,有時候連鹽都不放。折騰久了,發現吃的東西都沒味道,身體消瘦,還營養不良。他壹度懷疑自己得了癌癥。網上壹查,他更害怕了,肚子疼等癥狀開始復發。他趕緊去醫院治療。檢查完胃鏡,發現自己又胃潰瘍了。然後我問他,他的飲食是否仍然偏重口味。談完近況,他發現自己從壹個極端走到了另壹個極端。妳可以想象壹下,如果不放任何調味品,甚至不放鹽,有多少人會有食欲?如果妳什麽都吃不下,妳的體重肯定會下降得非常快。然後,再加上妳自己的恐慌,妳的減肥就會加重。畢竟“憂傷脾”。那麽這個時候,不僅妳會瘦下來,因為營養跟不上,還會導致上面提到的胃腸黏膜的維護,缺乏修復的“原料”,加重胃腸黏膜的損傷。此外,因為緊張的情緒,胃腸道的正常蠕動會出現異常甚至抽搐,影響消化,甚至導致胃黏膜充血水腫,進而導致糜爛、潰瘍。此外,還會影響神經狀態下胃酸等消化液的分泌。此時如果胃酸分泌過多,也會影響胃酸的分泌。

那麽通過這個醫案,我們會發現“脾胃適中”是很重要的,也就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凡事把握好“度”很重要。那麽這個時候就會有人說“妳總說要把握好度”。這個“度”具體應該怎麽把握?其實我之前說過,這個度的掌握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環境不同,性別年齡不同,體質更是五花八門。所以這個度的掌握也需要具體分析。比如以環境為例。在我國西南地區,如四川、重慶,冬季與北方相反,天氣寒冷潮濕,此時需要適當攝入。而有些從事體力活動或戶外活動的人,尤其是夏天,因為運動多,出汗多,這個時候適當補充壹些鈉鹽也無可厚非,比正常人要鹹壹些,重壹些。然後有的人因為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分泌不足,胃腸蠕動緩慢,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體怕冷的癥狀。這時,在食物中加入壹些辛辣的調味品,可以刺激食欲,促進胃酸等消化液的分泌,還可以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身體去熱。所以是不是重口味需要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然後就拿我上面說的那個病人來說,他食欲旺盛,胃糜爛,胃潰瘍,容易長瘡,所以這個時候不適合吃麻辣,北方也不適合吃這些食物,當然對於有胃食管反流,胃腸痙攣,腹痛腹瀉的人來說,也不適合吃麻辣;此外,高鹽飲食和刺激性調味品也不適合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另外,需要註意的是,現代人經常在外就餐,對於飲食養胃來說,並不是壹個特別好的選擇。大多數人在外面吃飯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餐館裏的食物更美味。先不說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風險。這麽說吧,這家餐廳的菜之所以好吃,是因為餐廳的廚師用的調味品比較多,也就是餐廳菜的味道比壹般人的要重。重口味可以掩蓋原料質量的短板。比如活魚可以做成清蒸魚,那麽如果死的快,就可以做成紅燒魚,味道還可以。如果死的時間長了,不新鮮了,那就分不清幹魚、煎魚、酸菜魚了。所以妳分不清味道和食材的新鮮度和質量的區別。最好盡量在家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