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怎麽養殖鵪鶉鵪鶉的繁殖方式?

怎麽養殖鵪鶉鵪鶉的繁殖方式?

鵪鶉經常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壹帶,那鵪鶉有哪些養殖的知識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怎麽養殖鵪鶉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鵪鶉的養殖方法

孵化

鵪鶉可用孵化器人工孵化,第1-6天孵化的溫度為38℃,溼度60%,第7-14天孵化溫度為37.8℃,溼度為50%,第15-17天落盤到出雛器中,溫度為37.7℃,溼度為65—70%。每間隔2小時翻卵壹次,翻卵角度為90度。通風可以利用孵化器的通風孔。照卵壹般在孵化的第5-7天進行頭照,第12-13天進行二照。

飼養

雛鳥出殼後,等毛幹後放到育雛箱內進行飼養,第1-3天育雛箱的溫度為35℃,以後逐日下調溫度,第7天降至32℃,第14天為30℃,第21天為25℃,第28天以後在22-20℃左右的常溫下飼養即可。餵飼的原則是先飲水,後開食。

可分為單飼式和群飼式。單飼式即壹個籠內飼養壹只雄鳥或雌鳥,制籠材料可用鐵絲網及竹木等,籠長90厘米,寬20厘米,高15厘米,隔成5小籠,籠底網孔大小以鵪鶉的糞便能通過,而腳趾不會踩入為宜,間距大致為1厘米。鵪鶉籠采食面網孔較寬,使它們能伸出頭頸采食。籠外面掛食槽和水槽。群飼式即采用大籠小群飼養,以10只左右為宜。

飼料

有玉米面、米糠、豆餅粉、麩皮、魚粉、骨粉、葉粉、食鹽、青菜、昆蟲等。飼料更多樣化,營養要全面,可以選擇品質好、適口性強、營養比較齊全、價格便宜、貨源比較充足的飼料來組成配合飼料。鵪鶉食料以半溼料為主,每天餵食5次,每天每只給精料30克左右。鵪鶉喜溫暖、怕寒冷。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冬季舍內應加溫,室溫應保持在10℃以上。

疾病防治

鵪鶉生長快,成熟期短,繁殖迅速,飼養鵪鶉比較簡便。但是,鵪鶉在飼養過程中,容易發生疾病,常見的疾病有雛白痢、球蟲病、潰瘍性腸炎、白喉病等。

雛白痢是常見危害大的細菌性傳染病。病鶉精神萎靡。糞便呈白色漿糊狀。在病鶉飼料中新增0.4%磺胺嘧啶或0.1%磺胺喹惡林均有壹定效果。籠舍要保持清潔幹燥,溫度穩定,防止過密擁擠。

球蟲病為腸道感染所引起的急性流行性疾病,病鶉羽毛松亂,糞便帶血。可將磺胺甲基嘧啶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的比例拌入飼料或溶於飲水中。連服4-5日即可見效。

潰瘍性腸炎這是家養鵪鶉的壹種具有高度傳染能力的疾病。鵪鶉弓背,雙目緊閉,拉稀,雙氫鏈黴素,泰樂菌素均為較好的治療藥物。四環素,呋喃類也有壹定療效。

白喉病多發生在梅雨季節,病鶉眼腫流淚,食欲不振。可將0.1%的二甲氧基嘧啶鈉粉拌餵或溶水飲用。同時還應把病鶉的頭在0.5%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清洗消毒,效果更好。

馬立克氏病也是鵪鶉常發的壹種病毒性疾病,病鶉表現為精神不振,癱瘓,貧血,兩翅下垂,排綠色稀糞。剖檢時常見內臟型,表現為心臟、肺、腺體、胃、肝、腎、睪丸及卵巢出現單個或多個腫瘤。本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以預防為主。對初生鶉皮下註射馬立克疫苗效果較好。

大腸桿菌病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壹種傳染病,包括急性敗血癥、臍炎、氣囊炎、肝周炎、腸炎、關節炎、肉芽腫和卵黃性腹膜炎等。該病是壹種條件性疾病,改善環境是預防該病發生的有效措施。犬腸桿菌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臍部和面板創口感染。杜絕使用腐敗變質和受黴菌、大腸桿菌汙染的飼料。加強鵪鶉飼養管理,勤刷水槽及飲水器具,使用優質飼料,增強抗病力。

石灰腳病病原體為突變膝蟎,多寄生在鶉脛部和趾部。病鶉脛部和趾部發炎,有炎性滲出物,形成灰白色或黃色結痂。嚴重時可引起關節腫脹,趾骨變形,行走困難,生長受阻,產蛋下降。治療時可用20%硫磺軟膏塗擦患部,每天2次,連用3-5天。也可以用溫水洗去脛部和趾部上的痂疲,然後用0.1%敵百蟲溶液浸泡4-5分鐘。

支氣管炎是鵪鶉支氣管炎病毒***QBV***所引起的壹種急性、高度傳染性呼吸道疾病。特點是流淚、打噴嚏、咳嗽、呼吸困難、鼻竇發炎,蔓延迅速,死亡率高。QBV通過接觸及空氣傳播,火雞和雞也可能人工感染,但不溼臨床癥狀。鵪鶉發病率高達100%,死亡率為50-100%。潛伏期4-7天。病鶉精神萎頓,結膜發炎,角膜混濁,流淚;鼻竇發炎,時有膿性分泌物,甩頭;打噴嚏,咳嗽,呼吸促迫,氣管羅音;肺、氣管發炎有病變,內有大量粘液;氣囊膜混濁,呈雲霧狀,有粘性滲出物;肝有時發生壞死病變;腹膜發炎,腹腔有濃性滲出物。常聚堆在壹起,群居壹角;時而出現神經癥狀。成鶉產蛋下降,生畸形蛋。患病期間在飼料與飲水中新增0.04%-0.08%的土黴素和金黴素,並適當提高雛室及鶉舍的溫度,改善通風條件,可減少死亡。另外要加強防疫工作,嚴防帶毒者與鵪鶉接觸。

雙球菌病是由雙球菌引起的以拉稀、歪頭為特征的傳染病。臨床表現為精神沈郁,食欲減少或廢絕,閉目昏睡,呼吸困難,羽毛蓬亂無光。多數病鵪鶉歪向壹側,不斷倒地,人工扶起,歪著頭又倒地,個別倒在地上采食。腹瀉嚴重,排黑色粘性或白色稀便。有的關節腫大,腹部腫脹發紫。產蛋小或產軟蛋、白皮蛋、棕色蛋,產蛋率顯著下降。病程7-21天。病理變化有:體表脫毛處皮膚發紅,腹腔內有漿液性、出血性或漿液纖維性滲出物。小腸壁增厚,腸管變粗,腸粘膜有彌漫性出血斑點,有的潰瘍面有高梁粒大小的黃色幹酪樣物,撥去幹酪物可見紅色的潰瘍凹陷。肝臟腫大,被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或黃色條紋。脾臟腫大1-2倍,有出血斑點。腎腫大3-4倍,色暗。輸卵管發淡。防治方法:鏈黴素2g,用水溶液拌料24kg;0.05%的痢菌凈飲水,均連用7天。間隔5天,再用上法連服7天,可治愈。在服藥期,對舍及飲用具經常清洗消毒,保持鶉舍環境衛生。

鵪鶉的繁殖方式

繁殖於5-7月。雄鳥和雌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系,而是壹雄多雌的婚配制度。通常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就進行占區和開始求偶鳴叫,雄鳥在繁殖季節十分好鬥。營巢於平原草地、農田地邊或荒坡草叢、灌叢中。巢多利用地面凹處的淺坑,內墊幹枯的細草莖、草根、草葉和羽毛等。每窩產卵7-15枚,卵呈白色或橄欖褐色,散布有褐色或銹色斑點,大小為25.6-33×19-25毫米,重5.6-7克,孵化期15-17天。

鵪鶉的生活習性

鵪鶉是壹種候鳥,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壹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叢集。日本農林部曾有人給壹些野鶉帶上特殊標記,然後放回自然界去。以調查其活動情況,結果證實了鵪鶉的趨溫性。中國國內兩種野生鵪鶉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內蒙古東部繁殖,然後向南遷徙越冬。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兩種野生鵪鶉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從內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別到達遼寧、河北黃河沿岸和 *** 呂都地區越冬;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陜西、河南壹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遊地區;從昌都地區經雲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內蒙古等地繁殖。遷飛距離在400-1000千米左右。當然也有留在當地繁殖或區域性遷移的鵪鶉喜歡在當地溫暖、溼潤的水草上築巢。

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動。除遷徙時外,壹般很少起飛,飛行時呈直線,常貼地面作直線低空飛行。叫聲為響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節哨音,常被形容為wet my lips,常在清晨、黃昏或夜晚時鳴叫。被驅趕時發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本草綱目》中就有:“其田圩,夜則群飛,晝則草伏”的記載。它們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谷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鵪鶉的繁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