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茶葉的好壞如何劃分

茶葉的好壞如何劃分

——走進茶葉市場,面對各種各樣的茶葉品種,常常會為不知道如何判斷茶葉的好壞而煩惱。其實茶葉的好壞是通過視覺、嗅覺、味覺、觸覺來判斷的,而茶葉的好壞是由視覺、嗅覺、觸覺、味覺來決定的。所謂看,就是看茶葉的形狀,看茶葉的形狀、顏色,看茶葉的嫩度、均勻性、湯色。第二聞是聞茶的香氣,是在泡茶後,通過幹嗅和濕嗅相結合來進行的。三摸就像摸茶葉的身體和骨骼,有重有輕,有光滑有粗糙,用手研磨來測量茶葉的含水量。四味,即買茶時,如果“不確定”,不妨泡壹杯,嘗壹嘗。為了操作方便,我們不妨介紹以下例子:

幹茶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幹茶。對於輕發酵安溪鐵觀音來說,綠色是【茶色】幹茶之美,深綠色和青綠色為先,茶色次之。但目前輕發酵觀音在色澤上壹般差別不大,低端、中端、高端茶沒有明確的界限,沒必要苛求。【茶形】向來顆粒密實才美觀,現在安溪鐵觀音的輕發酵顆粒不密實(與傳統觀音相比),主要是制造原因,如顆粒過於密實的去梗困難,反復揉撚的力度,對內在品質沒有改善作用,所以顆粒密實程度也不足以作為判斷高、中、低端茶品的標準。【顆粒均勻性】很大程度上影響印象,但茶形均勻與否是通過後期精挑來實現的,對茶葉產品的內在品質沒有影響——出於成本考慮,大部分鐵觀音不會絕對均勻,除非是為了滿足市場對奢侈品的需求。

聞香的三個指標

接下來開始沖泡,第壹步是聞香【帶蓋聞茶,要蓋碗,但紫砂壺使用者帶蓋聞不到香味】。首先我們沖進水裏,把茶葉快速洗幹凈,重新入水,泡10秒左右揭開蓋子聞香味——很多愛茶的人認為香味高就是好茶,這是壹個很籠統不準確的標準;有些愛茶的人甚至認為香氣高就是好茶,這是壹個經典的誤區。在地方采購評審標準中,涵蓋香氣的指標包括三個方面:壹是香氣的類型,我們簡稱為“香氣類型”;第二是改像程度高;第三是蓋香的耐久性。

蓋香的三個指標

蓋香的種類:鐵觀音的種類數不勝數,從各種茶葉論壇上關於鐵觀音的討論就可以看出來。實際上只有兩種香被認為符合高級標準:壹種是“黃口香(閩南話)”,即茶香具有明顯的“黃翔(閩南話)”特征,這個詞的含義無法用語言表達。簡單來說就是指。第二種是淡雅的蘭花香,幽香幽靜,像壹朵蘭花。這種香味從來都不是張揚而是持久的,從壹泡到八九泡依然存在。如果茶香符合這兩個標準,就屬於上品。除了這兩種,還有兩種香型值得推薦:壹種是清新香型,即香味充滿清新感,但不耐儲存,壹段時間後會非常接近蘭花香型;第二種是奶香型,但只是淡淡的奶香,不能很明顯——壹般來說,奶香型不能歸為壹等品。

鐵觀音的香型有多高:很多茶友認為鐵觀音的香型越高越好,香型要高到濃(無聲)或“霸氣”,這也是壹個經典誤區——鐵觀音品種不擅長高香,鐵觀音香型最常用的描述是“蘭香”,意思是兩種香型差不多:淡雅、濃郁、持久,不夠高到濃。這並不是說香味低,而是能明顯聞到,恰到好處,以濃郁通透著稱,就像蘭花壹樣。

蓋香的持久度:持久度指標往往被忽略,其實比優質指標更重要——高檔茶,蓋香可以從1水持續到8水,都是香蘭花;中端產品壹般能保持5水左右。如果1和2水的香氣嚴重衰減,這種茶幾乎不能稱之為優質。鐵觀音要達到持久的蓋香,第壹個要求就是優質的茶綠色原料。如果對香型沒有清晰的認識,也可以鑒別蓋香是否持久:壹是蓋香明顯(高度恰到好處);第二是堅持。

高檔鐵觀音茶要求香氣壹流,度數高,持久;缺少任何壹項指標,綜合成績都會下降壹個檔次。

如何評價茶湯

茶湯的好壞可以用以下指標來評價:1。唐翔;2.平滑度:3。苦澀;4.豐富的味覺元素;5.回甘程度

唐翔:當鼻子靠近剛沖出來的茶湯時,上等品會有明顯的唐翔,尤其是具有“明口香”、“蘭香”特征的茶更為突出;

爽滑:茶湯稍涼後,高檔茶湯濃稠,有米湯香,口感極其綿軟——但如果飲茶者口味平淡,大概就不太容易感受到茶湯爽滑的區別了。對於這部分愛茶人士,建議喝中檔茶。

苦:入口允許微苦,但苦的結局不好;澀味是壹個禁忌指標,但如果澀味輕微,而且很快消退,並不會影響口感,但即便如此,茶葉的檔次還是下降了壹個檔次——因為高檔鐵觀音是不允許有澀味的。

味道元素豐富:茶湯的味道越豐富越好——就像煮壹鍋湯壹樣,材料放多的肯定味道更濃,材料放少的味道就更淡。高檔鐵觀音最重要的區別就在於此:高檔鐵觀音采用優質的茶綠色原料制成,茶綠色葉厚,含有豐富的有機和無機元素,相應的茶湯味道更豐富;中端產品會相對淡壹些,雖然也可以有不苦不澀,茶湯順滑等特點。

回甜程度:快速、強烈、持久的回甜效果最好。雖然輕度發酵安溪鐵觀音的回甜性能不能和中度發酵鐵觀音相比,但高檔鐵觀音還是要求回甜能相對明顯和持久,至少那些喜歡輕度發酵安溪鐵觀音的茶客在飲用時能明顯感受到。

其他指標:

茶湯的顏色:無論是淺綠、淺綠配黃、淺黃配綠還是金黃色,顏色都是鮮艷的,其次是灰暗的,但總體來說,茶湯的顏色是壹個次要指標。

耐泡沫性要求

茶葉的標準量【葉底張開時與碗頂平齊或微凸】,高檔鐵觀音要求能沖泡八水以上(八水開始顯現水味)。如果要求比較苛刻,達到10水(10水開始顯現水味)也是正常標準;主流茶類產品壹般要求在7水以上,入門茶類產品要求在5水以上——耐泡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原料,但部分茶青好的鐵觀音茶可能因為天氣的倉促,采得比較早,茶青很嫩,產品的耐泡性大多在5水左右(5水開始有水的味道)。有的鐵觀音,原料比較老,可能只耐5水浸泡。三水後沒有味道的鐵觀音(飲用者口味偏淡)無疑是低質的。

葉底描述

說葉底幾乎是畫蛇添足,因為如果各項指標都是壹流的話,茶青的原料絕對是相當不錯的——為了去除紅邊的需要,有些茶葉的葉底會稍微碎壹點,有些茶葉的葉底完好壹點就好,沒問題,只要葉底不太碎。茶農和買家在評價品質的時候都不會去研究葉底,大多數人喝完就直接扔掉。

如果要多說壹句,那就是葉底厚實,富有緞光光澤,芥末綠的顏色更好【僅針對輕發觀音】。看網上的圖片,都說茶葉挺受歡迎的,但更多的是壹種經驗性或主觀性的評價——同樣的葉底,不同的DC,不同的光照,拍攝效果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同壹張圖片在不同顯示器上的顏色會有所不同。通過照片可以看到茶青原料的品質、紅邊去除程度、茶梗是否剝幹凈等外觀特征。,但是通過外觀來看味道是什麽就很不可思議了,至少本地的茶葉評價沒有人會通過外觀來分辨味道是什麽,品質是什麽。

關於酸——傳統觀音的酸

含酸鐵觀音壹直有爭議,是因為淡毛鐵觀音中存在兩種酸。他們在網上被稱為“正酸”和“歪酸”,但什麽是正酸,什麽是歪酸,壹直沒有解釋清楚。要解釋這個概念,我們有必要從酸說起。

90年代中期以前,在傳統的觀音時代,帶酸鐵觀音被認為是極致品的代名詞。這種產品極為罕見,滲透力強,有鉆牙的感覺。喝了之後,不僅感受到強烈而持久的甜味,還有明顯的流涎感,給人壹種奇妙的飲用體驗——酸和流涎。這種茶被稱為終極產品,但隨著商業時代的到來,沒有人提出異議。業內簡單形容為“酸”的最好的茶,恰好讓鐵觀音有酸的感覺,甚至是酸的,導致產品大量帶酸,而這種帶酸的輕度發酵安溪鐵觀音,與傳統觀音“帶酸生津,甜味持久”的理念完全不同。

安溪鐵觀音酸光發酵的研究

但是,這並不代表輕發酵安溪鐵觀音的酸就沒用了。茶葉有相當壹部分是用拖酸制成的。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茶湯裏的怪味酸味,或者蓋香裏的酸難聞,喝後很難給人好的感覺。顯然,這種產品不是優質鐵觀音茶。

另壹部分制作成功的輕發酵安溪鐵觀音也會有“酸”——不過是嗅覺而非味覺,即蓋子聞起來微酸無異味,蓋香中的酸和蘭香結合,主要是淡雅和蘭香;同時,茶湯的味道很酸。這種香味被稱為“青酸”或“鮮酸”;若茶葉仍有明顯的亮口特征,則俗稱“亮口酸”或“青亮酸”。但無論是什麽檔次的產品,都很難有酸味和產生唾液的感覺,這大概是由輕發酵工藝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