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是高果糖玉米糖漿?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二、水果葡萄果肉介紹(來自百度百科)
高果糖玉米糖漿是由玉米澱粉水解而成,屬於澱粉糖。在目前玉米價格相對穩定的情況下,生產成本不會增加,所以市場價格穩定。澱粉糖產業符合農業產業化政策。在國家“三農”政策的影響下,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和澱粉糖行業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成本將迅速降低。而且隨著果葡糖漿在食品中應用技術的不斷提高,其與蔗糖的性價比會更加突出。越來越多的人會了解高果糖漿,越來越多的食品企業會選擇它。因此,果葡糖漿將在食品工業中大部分取代蔗糖。高果糖玉米糖漿是壹種可以完全替代蔗糖的產品。和蔗糖壹樣,可以廣泛應用於食品飲料行業,尤其是飲料行業。它的風味和口感都比蔗糖好。蔗糖價格的上漲使得果葡糖漿在食品、飲料等行業的應用顯示出其優勢。果葡糖漿的甜度與同濃度的蔗糖接近,風味與天然果汁有些相似。因為果糖的存在,所以有壹種清香爽口的感覺。另壹方面,果葡糖漿在40℃以下是冷甜的,甜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增加。果葡糖漿完全替代蔗糖,甜度是同濃度蔗糖的90%左右。部分替代蔗糖時,由於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甜度的協同作用,總甜度仍與同濃度蔗糖相同。在食品飲料中用果葡糖漿替代蔗糖不僅在技術上可行,而且突出了果葡糖漿清香爽口的特點。隨著2000年我國食糖政策的調整,蔗糖價格開始上漲,果葡糖漿替代蔗糖在食品中的性價比優勢逐漸顯現。國內壹些大型澱粉糖企業開始生產高果糖玉米糖漿,為我國高果糖玉米糖漿的發展迎來了難得的機遇。果葡糖漿的生產不受地域和季節的限制,設備相對簡單,投資成本低。
三、危害(來自百度百科)
壹些研究人員提出,高果糖糖漿可能會導致代謝紊亂,增加心臟病和糖尿病的概率。指出果葡糖漿的化學結構會刺激食欲,可能使肝臟輸出更多威脅心臟安全的甘油三酯進入血液。此外,果糖可以抑制體內的微量元素鉻,三價鉻對維持血糖、胰島素和膽固醇的正常水平有重要作用。GRAS(FDA,182.1866,1994 [2]?。根據在《新聞周刊》發言的食品專家的觀點,高果糖玉米糖漿在代謝中直接被肝臟吸收並轉化為脂肪,這使得飲料容易使人發胖。同時,新陳代謝中產生的尿酸會增加痛風的發病率。美國研究表明,近年來痛風患者的急劇增加與果葡糖漿有關。而且會麻痹神經,讓人壹直有饑餓感,導致飲酒過量。2009年,Stanhope和來自加利福尼亞的其他人在《臨床調查雜誌》上發表了壹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召集了壹些超重(包括肥胖)的成年人,隨機分成兩組。壹組每天喝三杯含果葡糖漿的飲料,另壹組喝等量的葡萄糖飲料。在10周之後,Stanhope等人測試了這些受試者與心血管疾病相關的健康指標。他們發現,與葡萄糖相比,果葡糖漿更容易導致人體器官中的脂肪沈積,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從而導致胰島素抵抗增加。後者意味著將來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攝入高果糖玉米糖漿還會增加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其他膽固醇。相當多的人認為果糖對糖尿病是安全的,因為攝入果葡糖漿不會引起血糖顯著升高。但基於上述研究進展,大量食用高果糖玉米糖漿不僅無益,而且對糖尿病的防治有害。2010 165438發表在《糖尿病護理》雜誌上的壹篇文章支持了這壹觀點。Malik等人發現,與不喝含糖飲料的人相比,每天喝1-2罐高果糖玉米糖漿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高26%。大量攝入高果糖玉米糖漿還會加重肝臟負擔,引發脂肪肝等疾病。2010年9月發表在《美國飲食協會雜誌(JADA)》上的壹篇文章指出,高果糖玉米糖漿對肝臟的危害類似於酒精。脂肪肝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肝病之壹,大約影響10%-24%的成年人。在肥胖人群中,超過壹半的人患有這種疾病。果葡糖漿引起脂肪肝的機制比較復雜。簡而言之,雖然葡萄糖等糖類也可以在體內轉化為甘油三酯,但轉化的速度和程度是由肝臟中的壹種6-磷酸果糖激酶(即所謂的“限速酶”)控制的。而果糖玉米糖漿的代謝繞過了這個限速酶,直接進入了更低的代謝。所以更容易產生甘油三酯,對肥胖和脂肪肝的危害更大。此外,當高果糖玉米糖漿在體內代謝時,壹種叫做三磷酸腺苷(ATP)的能量物質被大量消耗,從而激活肝臟的炎癥反應通路,促進炎癥物質的產生,同時造成氧化/抗氧化系統的失衡。值得壹提的是,大量攝入果葡糖漿除了會引起肝臟疾病外,對脂肪肝患者的康復也是不利的。增加血尿酸是高攝入果葡糖漿的另壹個副作用。尿酸對人體的影響很復雜。它是壹種抗氧化劑,可能對壹些神經系統疾病有保護作用。然而,高血尿酸是痛風的明確原因。研究表明,尿酸與肥胖、高血壓等疾病有關。在《關節炎護理》雜誌發表的另壹篇文章中。研究),我們發現每天攝入50克以上高果糖玉米糖漿(相當於2-3罐飲料)的人,比每天攝入10克以下的人,高尿酸血癥的風險高2-4倍。後來,其他研究人員也發現,妳攝入的果葡糖漿越多,將來患痛風的可能性就越高。根據波士頓Choi等人2010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的研究結果,如果用果葡糖漿代替其他碳水化合物(蔗糖和米粉等,)在日常生活中,患痛風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